充闾文集:素心幽寄-致越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今年中秋,恰与国庆节赶在同一天。重庆《红岩》编辑室主任、青年散文作家越儿(王英)发来邮件,说本世纪共有三次中秋、国庆两节赶在一起,下一次是2020年。相约到时再通音问,互道平安。

    复函如下:

    越儿:

    你好!

    三峡一别,瞬息经年,而当时诸位文友相聚采风情景,犹在眼前。

    几年来,承蒙您的关注与支持,多篇文稿得以及时刊发,至为感谢。

    您的问候来自巴郡,令人忆起一千多年前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您的话,李的诗,都富有感召力和鼓舞力,前程在望,令人向往。只是到那时,我已是八十五岁的龙钟老叟了。人生多故,世路苍茫,究竟如何,却很难说。但愿每一次联系,传递的都是平安、顺遂的信息。

    王充闾

    2001年10月1日

    附记

    真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在我整理信函,看到这一邮件时,心头陡地一震。赐信人越儿离开人世,竟然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

    从一位作家那里知道,越儿于2008年11月25日,从家里的十四楼跳下,不幸身亡。什么原因文友也说不清楚。大约也不过三十岁,朝花早殒,实在是太可惜了。

    记得在《散文百家》杂志上,曾读到过她的一篇散文《“过客”与“归人”》,当时印象很深,便保留了下来。里面是这样写的:

    已经等不及最后一面,浩就走了。这种时候总该有一场雨的,灵棚外的小路果然有些湿润。看望了她的家人,我和同学宏便在木桌上各自展开那些剪裁好的纸样,摆弄出一朵接一朵纸做的白花。那些惨淡的纸花,亦如浩。……“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按李白这种说法,浩做了“归人”,她这是“回去”了,回到她来时的地方。那里至少没有忧虑懊悔悲愁苦痛,因它们是一路衍生出来的,是后来的。这样一想,“回去”也没什么不妥,早晚大家都是要回去的。而当我们同为“过客”时,那时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人世的路我们是难得一同走一遭的,便要互相顾惜着,一起走过。先前我们是一道走了一程,因为各自谋了不同的事后来便分开了,这一分开就是失散多年。好容易打探来的消息竟是她的不幸:肝癌晚期。在这个崇尚叫喊的时代,病房里的她却始终咬紧牙关忍着,连生病的事都不曾告诉同学。而我们这些好端端的人,却在为路上的一些磕磕碰碰喋喋不休。甚至因为她对于自己的状态一向的缄默,我们就权当她是好好的,便还是各自上自己的路,就不曾想想她还在路上,她的悲苦。这样的冷漠,是有的,我们敢不承认?……

    我们是不能再做这样的“过客”的了。我们起初来时的善良宽厚仁爱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既已带出的东西就要用一生来保管好,将来也是要带“回去”的,不然人家问起来:别人都有的,怎么就你的弄丢了呢?“回去”也得有个好交代才行。所以,若是手里拿着玫瑰,那就要心存有爱。给予了,自己也会手留一瓣心香的。若心生嫌隙,恐负重一生。释迦牟尼曾说:“只有爱可以止恨。”此生苦短,这一路彼此还要善待才是。

    这番话说得很深刻,很透彻,也很伤感。现在看,何尝不是一番讖语,一份诀别词!

    那年她在国庆节与中秋节发信时,还记怀着、企盼着2020年双节重逢,人天共庆;曾几何时,一切便都成了画饼!老者在而少者亡,悲哉!

    王充闾

    2013年11月3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