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挣工分的时候,年度中生产队是没有现金分配的,但是每个家庭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茶、烟、酒、衣服、鞋、帽等生活必需品需要用现金购买,家庭副业就是农民们赚取现金的主要来源。
养猪是农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当年公社和大队是鼓励农民养猪的,即便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时期,农民们养猪是不受限制的。究其根源,一是当时物资紧张,国家和公社也少有大规模的养猪场,肉食品的供应离不开农民们的养猪;二是养猪是农民们挣现金的主要来源,否则农民们就没办法过日子了;三是养猪可以增加肥料,对农业生产有利。即便如此,以家庭为单位来养猪数量有限,多数家庭每年养一两头猪,每年养猪五六头的大户比较少见,主要问题是每个家庭的余钱余粮不多,而猪饲料主要是米糠,有条件的家庭用点碎米,再加一些野菜、水草之类的辅料。当年的养猪大户有两类家庭,一种是家庭劳动力多,每年从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多,因为粮食不能自由买卖,只能通过养猪来换取现金;另一种是家里有人在粮食部门工作,或者是公社里的实权人物,可以低价购买到碎米和米糠。
养鸡是农村最普遍的家庭副业。之所以说是最普遍的家庭副业,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在养鸡,多者养十几只鸡,少者养几只鸡。当时农村里有一个“鸡屁股银行”的说法,指的是农民养鸡的重要性。因为养鸡属于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赚钱方式,鸡蛋可以在供销社换回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还有,过年的时候有亲戚走动,杀只鸡就是最好的招待。有一段时间,“割资本主义尾巴”闹得很厉害,上面规定每个家庭养鸡数量不得超过十只,否则大队出面进行处理。这个规定遭到了农民们的一致反对,就是大队干部的家属也不赞同,而大队干部本身对这个规定就有抵触情绪,只是嘴上不能明说,现在反对的人多了,正好就坡下驴,这个规定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养鸭也是农村的另一种家庭副业。养鸭不同于养鸡,鸡每天能够早出晚归,而且是在自家的鸡窝里下蛋。鸭就不同了,喜欢在野外活动,如果没有人照料,鸭也不会主动回家,所以当年农村家庭养鸭的比较少。
工匠是农村比较吃香的人。当年农村有个说法,就是“荒年饿不倒手艺人”,指的是工匠有技术,走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工匠有木匠、锁匠、鞋匠、泥瓦匠之分,他们之中木匠是最吃香的,农村里的婚丧嫁娶、建房、打造家具或修理桌椅板凳等都离不开木匠。农闲的时候,木匠、泥瓦匠就被人家请去干活,按事先约定的价格挣现金;锁匠、鞋匠就自己走村串户揽活挣钱。
70年代的农村,如果家庭里有一个吃商品粮拿工资的人,就能应付家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销,最苦的是家大口阔又没有门路挣现钱的人家,他们的苦日子是一天天熬过来的。
二〇一二年六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