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雨-民主联军是怎样取得东北战场主动权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遵照中央的命令,派遣曾克林的第十六军分区2500余人向东北挺进,以配合苏军作战。曾克林部一路攻克多处日伪军把守的据点,在到达山海关前与苏联红军的一支70多人的小分队会合,双方联合作战,于8月30日一举攻克山海关。随后曾克林部乘火车到达沈阳,与担任苏军沈阳卫戍副司令的抗联将领冯仲云取得了联系。当时原抗联领导人周保中已随同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此时中方的负责人周保中已将抗联400多人分配到苏军控制的57个大中城市担任城防卫戍副司令,他们一方面接收日军遗留的军备物资,另一方面进行建立党组织、扩建军队和建立地方政权的工作。周保中正苦恼无法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联系之际,冯仲云向他汇报了八路军一部进入沈阳的消息,周保中抓住时机,立刻拜会了进军东北的苏军最高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他们商定派飞机将曾克林和苏方代表送到延安。曾克林向党中央直接汇报了东北的局势,请求中央迅速派兵占据东北。中央听取了曾克林的汇报,决定“举国”大搬兵进占东北,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共11万余人。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与此同时组成了以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的东北人民自治军,统一领导和指挥进军东北的各路八路军和新四军。

    在共产党大举进军东北的同时,国民党蒋介石也在大举向东北增兵。国民党凭借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对东北享有主权的有利条件,加紧与苏联交涉准备接收东北,同时在美国的帮助下,从海上、空中和陆上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独占东北。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后,从苏军和我军手里“接收”了沈阳、大连、长春、锦州等大中城市,并一路向北推进,向占据吉林、黑龙江的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双方军队在四平地区形成对峙,国共双方在东北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决战。

    四平保卫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也是国共双方一次较大规模的消耗战。从1946年4月中旬开始的四平保卫战历时月余,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0000余人,但最终未能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未能守住四平。此战过后,民主联军向北经历了长达千里的大撤退,而国民党军则千里追击,占领了大片的地区。民主联军在撤退途中实力受到重大损失,许多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直到部队渡过松花江后才勉强站稳脚跟,图谋再次发展。

    在血战四平之后,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退守到北满与南满,边休整部队边寻找战机歼敌。经过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在进行了冬季攻势与夏季攻势之后,东北民主联军最终在松花江北岸站住了脚跟,并赢得了发展壮大的时机,为最终取得东北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东北民主联军是怎样从四平保卫战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取得东北战场的主动权的?我认为主要是东北民主联军苦练“内功”,真正做到了“强身健体”,从而增强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实力,逐步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将战场上的主动权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一,到农村去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派出部队剿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东北民主联军第一阶段作战失利,除了敌强我弱外,我军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支援部队作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千里跋涉到达东北,曾向中央报告面临“七无”的困境: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处境非常艰难。事实证明,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作后盾,要想打败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是不可能的。东北民主联军退守到北满与南满,国民党军千里追击后也成了强弩之末,基本丧失进攻的能力,而蒋介石也无援兵支援东北战场,敌我双方都需要休整恢复战斗力,这就给共产党建立根据地提供了较充裕的时间。

    在“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共产党开始了创建根据地工作。共产党建立根据地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地方政权、成立地方武装“三位一体”的机制,这种“三位一体”的机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大力推行过,又经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实践检验,所以共产党人对于建立根据地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为了解决创建根据地干部不足的问题,林彪从作战部队中抽出一部分人加入到土改工作队中,很快,在北满和南满的大地上土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翻身农民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地方政权的建立,解决了作战部队所需的粮食弹药;地方部队的建立,稳固了后方。

    周立波的名著《暴风骤雨》就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封建地主阶级及国民党武装力量进行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作品讲述了我党的一支土改工作队在松江省元茂屯进行土改,虽然打倒了恶霸地主,农民们分得了田地,建立了基层政权,但土改工作队撤离元茂屯后,基层政权被恶霸地主的代理人控制,元茂屯的状况又回到了土改以前。直到土改工作队再次回到元茂屯,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及时铲除了恶霸地主的代理人,建立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基层政权,彻底进行了土改,打倒了恶霸地主,成立了民兵队,农民们才真正获得了解放,积极生产支援前线,青壮年踊跃参军。

    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消灭一切敌对势力尤其是匪患,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当时的东北匪患极其严重,大大小小的匪帮不计其数,少者几十人,多者成百上千。除了打家劫舍的经济土匪外,还有一部分投靠国民党的政治土匪,他们兴风作浪,杀害土改工作队员和基层干部与农民,危害性极大,不消除匪患,就难以稳固后方,土改成果就会逐步丧失。林彪抽出一部分作战部队进行剿匪,不到一年时间就彻底干净地消除了匪患。当年日军占领东北的十四年时间都无法解决的匪患,共产党人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力量的强大,紧跟共产党闹革命的信心倍增。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写的就是曲波、杨子荣等在南满剿匪的一段真实经历,杨子荣除了参加剿除许大马棒、座山雕等匪帮的战斗外,有一次剿匪部队包围了两百多人的土匪,杨子荣孤身一人进了土匪的老巢,劝说土匪停止抵抗,以保护众匪及其家属的生命安全,在强大的政治攻心面前,土匪头子放弃了抵抗,我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完成了剿匪任务。不过杨子荣这一段孤胆英雄式的剿匪故事《林海雪原》里没有描写进去。

    第二,健全战时体制,扩充兵员,壮大我军实力。

    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说明了健全战争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壮大我军实力,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成立了十多个军区,组建了地方部队,配合野战部队作战。同时,还成立了军政大学、航空学校、炮兵学校,培养我军急需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军事人才。

    扩充兵员,壮大我军实力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我军创建了根据地以后,翻身农民支前工作空前高涨,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此外,根据地还掀起参军保卫家乡、保卫土改成果的热潮,不少青壮年参了军,有的编进了野战部队,有的进入了地方部队,即便未参军的,也加入了民兵队。在吉林省延边地区,仅朝鲜族参军的就有5万多人。

    第三,多渠道获得武器弹药,军工企业的恢复生产逐渐成为我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苏军攻占东北时,周保中将随同苏军回国的抗联400多人分配到苏军控制的57个大中城市担任城防卫戍副司令,接收了一部分日军遗留的军备物资,可惜当时我八路军、新四军还处在进军东北的途中,根本来不及接收这部分武器装备,只有靠近东北的李运昌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先期到达东北后换装了日式装备。苏军回国前把东北主要的工厂设备、日军投降时上缴的武器和大量财物,全部当作战利品运回了苏联,我军在东北获取武器装备的愿望基本落空。民主联军进入东北时,陷入了没有枪、没有钱、没有冬衣、没有根据地的困境,处境相当艰难。

    东北民主联军在北满、南满站稳脚跟后,兵员得到了补充,部队得到了发展壮大,解决武器装备就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了。

    当时,我军是通过如下渠道解决武器装备的:

    一是从苏军手中获取武器装备。林彪以个人名义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求将苏联红军缴获的现存在远东的日军武器弹药交给我军,还希望将苏联红军缴获的德军武器弹药尽量拨给我军。不久,斯大林指示苏军从缴获的日军武器中拨了一部分给东北民主联军。我军用这批武器装备了30个步兵团、两个山炮营。后来,东北民主联军又用粮食等农产品与苏联交换了一部分武器弹药。

    二是从北朝鲜得到武器装备。金日成占据北朝鲜以后,从苏军手中接受了大批的日式装备,当林彪败退松花江北岸以后,出于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支持,金日成赠送了几个车皮的武器弹药给东北民主联军。

    三是我军搜集到了日军遗留的一部分武器弹药。为解决武器装备,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只好自己想办法,收集日军遗留下来的和苏军没有来得及拉走的军用物资。在此期间,仅朱瑞领导的炮校就收集了大小火炮700多门、坦克及牵引车65辆。这些火炮经过修理之后,成为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的基础。自行搜集的武器弹药,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前两年作战的主要来源。

    四是恢复军工生产,自己生产武器弹药。事实证明,要取得东北战场的最后胜利,单靠“捡洋落”是行不通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军工生产。因此,东北局决定大力加强军工生产体系的建设。1945年底共产党军队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后来因为敌情变化,改在条件较好的珲春,先后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到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经粗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最近中央台播出的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有杨立青在东北努力恢复军工企业生产,狠抓武器弹药生产的情节。

    东北的军工生产为我军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和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资保证。所以东北野战军最先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集团。后来为了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我党在大连也建起了军工生产基地。东北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大练兵活动,提高部队战斗力。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林彪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经验,总结了东北我军对敌作战的经验教训,创造了一点两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三制、三猛的“六个战术原则”。

    “六个战术原则”的针对性都很强,每一种战术都有适用的作战对象和层次。

    一点两面。强调进攻时只攻击一点,包围两面或敞开两面甚至是三面。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开始突击时,只投入两三个排,采取逐次增加兵力的“添油战术”,逐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形成“头尖尾巴长”态势,这样就很有后劲,如同尖刀。具体运用时,将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1/9~2/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就是要集中兵力打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打垮了敌人的一个点,其他点就容易攻破。同时,要注意在两面部署兵力,不能搞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使用兵力,缺乏重点,容易逼使敌军作困兽之斗。

    在“面”的配置上,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是“一点一面”,也可以是“一点两面”,还可以是“一点多面”。可以“有点无面”,也可以“多点多面”;既可以“点中有面”,又可以“面中有点”。这个战术的中心是集中兵力,把兵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显然,此战术是给师、团一级的军事首长准备的。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据敌人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的三种不同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即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一是当敌人防守时,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二是当敌人要退不退时,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如果不做准备就打,又会攻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兵力打,目的是拖住敌人,使其摆脱不了,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三是当敌人退却时,我军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兵力少了,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猛追就是了。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围歼廖耀湘兵团就是这种穷追猛打的杰作。

    四快一慢。“四快”是指: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一慢”是指:总攻开始的时间要慢。之所以要“慢”,就是要花时间用以侦察地形、敌情、部署兵力、火力,进行政治鼓动工作,以及休息等。不管情况怎样,任务怎样,总之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不打无准备之仗。攻击准备的时间要超过整个战斗的时间,如七天。

    “四快一慢”是在总结攻打四平失利的教训后提出来的。攻打四平时,对敌情侦察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军的守城战术,加之匆忙发起总攻,使许多战士牺牲在攻城之中。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和“四快一慢”这两个战术,往上看适用于师、团首长,往下看又适用于营连级军事主官。

    四组一队。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即突击队。这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在运用这个战术时,也强调了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显然,这个战术是给连、排干部用的。

    三三制。将步兵班编为三至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将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进行编排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以减少伤亡。显然“三三制”以班为单位能够用得上,以组为单位也可用得上。

    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猛打、猛冲:就是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再就是按照原计划硬打下去。猛追:当敌军溃败时,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把兵力全部拉上去,发扬冒险精神,猛烈追击溃敌。要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

    林彪的这“六个战术原则”,整个作战体系非常周全,战术内容描述很具体,完全覆盖了一个部队从师级到班级以至单兵作战的整套战术,这也是他从排长干起,到连、营、团长,直到军团长、战区司令员等二十多年战场上积累起来的常胜经验。这对于文化普遍偏低,缺乏军事院校正规学习培养的我军各级指挥员来说,是一种军事速成的学习与锻炼,照着“六个战术原则”去做,学习军事时就少走了不少弯路,林彪将抗大校长的功课活学活用到战场上了。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的运用,兵练精了,指挥员的战术素养提高了,真正做到了精兵强将。

    对于东北野战军的战术素养问题,国民党实力派将领杜聿明做过评价。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与淮海战场上均与我军交过手,有一次,他在北平对傅作义说:唯有关外共军(指东北野战军)的战术素养最高。

    此外,在外部环境和军事层面,我军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东北民主联军退守北满和南满的艰难时刻,为了减轻东北民主联军的压力,关内战场上的我军主动出击,国民党军队只好全力招架,深感兵力不足,使蒋介石再次增兵东北战场的计划泡汤;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本溪、四平等大中城市后,需要派出重兵驻守,削弱了机动兵力,使其进攻实力受损;民主联军坚守南满,采取南打北拉、南拉北打的战术遥相呼应,稳住了阵线,站稳了脚跟;民主联军战术灵活多样,善于抓住有利的战机歼敌,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我军的信心……所有这一切,对东北民主联军走出困境,逐步夺取东北战场的主动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苦练了“内功”的东北民主联军逐渐变得兵强马壮、粮弹充足了,已经具备了战胜国民党军队的条件。林彪刚退守北满与南满时,想消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基本上是奢望,至于面对国民党新1军、新6军这样的王牌军,就是一个团也难以啃得动。而到了1947年下半年,林彪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则展现了真正的实力,整团、整旅成建制消灭国民党军不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山峰了。

    1947年春天过后,林彪从四平保卫战失利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主动出击,先后进行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彰武战役、辽阳鞍山战役、四平攻坚战,歼灭了40多万国民党军队,将剩余的55万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城市,摆在国民党军队面前的是他们行将灭亡的命运,因为在他们面前有不可逾越的林彪的百万虎狼之师。

    二〇〇九年六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