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雨-读《最寒冷的冬天》有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七月的夏天高温闷热,酷暑难熬。晚上无所事事,只好躲在空调房里读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确实感受到了一股冬天的寒意。

    大卫·哈伯斯塔姆是美国最受尊敬的记者之一,他是著名的战地新闻记者,又是美国知名的传播学者以及历史学家。他是两次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以“拯救世界”的新闻为人们所熟识,号称新闻界的“独眼狼”。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也是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他的新闻报道以及所著书籍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带领我们重温了60多年前朝鲜战场上的那段惨烈岁月,为我们窥视历史深处未知的隐秘,探究大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为创作本书,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了40多年,笔耕十余春秋,走访了包括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和全美知名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整理历史的逻辑,亲访散布美国各个角落、亲历朝鲜战场的100多位幸存老兵,聆听承受历史之重的生命。

    在书中,大卫·哈伯斯塔姆除了描写朝鲜战场上目不暇接的血与火以外,更多的是用大量的篇幅去追寻导致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追问朝鲜半岛的祸根,为这场敌我双方“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下结论。“朝鲜战争对中美双方都是一场不该打的战争。”50余万字的巨著或许可以归结出这样一个带有悲情的结论,这或许让人有点遗憾,但是作者的客观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大卫·哈伯斯塔姆笔下第一章写的是《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这场韩朝双方的战争已导致美国卷入其中,而且还把刚刚建国的中国也拉了进来。“正是美军远东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对警兆的麻痹大意,一场小规模战役才会最终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战争。”这是作者开篇写的第一段文字,既指出了麦克阿瑟在战争来临时的漫不经心、粗心大意,也暗示了麦克阿瑟是把朝鲜战争扩大化的美方主要人物。

    在第二章《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中,作者用“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狂妄”“李承晚与近代朝鲜”“金日成的革命历程”“南弱北强”等四节文字,向读者基本上道出了这场战争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作者写道:“1945年,当金日成被苏联安置在平壤时,这位朝鲜领导人就对挥师南下统一朝鲜念念不忘。他在这个问题上毫不退让,一再恳请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准予他采取行动。1949年末,他在一次会议上告诉斯大林,自己要‘用刺刀尖碰一碰南方的土地’。”

    读到这里,笔者虽然感觉金日成在建国不久、国力弱小的情况下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有些鲁莽和操之过急,但想一想此前朝鲜在日本的铁蹄下亡国三十五年,二战结束时在苏、美的外力帮助下才复国,但硬生生地被分割成两个国家,只要是具有民族主义情结的领导人,谁不想在自己的手中完成统一的大业而名垂青史?金日成是这么想的,李承晚何尝不是如此?细想一下,二战后朝、韩双方形成分割的局面,正是苏、美两强造成的。当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并乘胜前进席卷朝鲜,所向无敌。眼看着苏联将要独自占领整个朝鲜半岛,远在冲绳与日军正在苦战的美军又气又急,急急忙忙地抛出以三十八度线平分朝鲜半岛的建议,以此试探苏联人的反映,让美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苏联红军打到三十八度线就戛然而止了,停下来等待着远在千里之外的美军。如果当初苏联断然拒绝美国平分朝鲜半岛的建议,正在与日本苦战的美国又奈之如何?那么,金日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低声下气地求斯大林允许他挥师南下统一朝鲜半岛吗?据传,苏联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应两家分平朝鲜半岛,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想借机将三十八度线向东一直扩展至日本,再让美、苏两强分别占领日本,重温苏联和美、英、法两大阵营分别占领德国这样的“美梦”,最终苏联人的建议被麦克阿瑟一口回绝了,苏联这才懊悔不已。

    如果说金日成和李承晚都有统一朝鲜半岛的雄心壮志,那么,朝鲜半岛上出现的“南弱北强”的军力失衡现象必然导致内战的爆发。

    作者在“南弱北强”一节中写道:“韩国军队不仅缺乏训练,而且毫无防范。也许有一天,韩国会发展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富有活力的国家,但是建国之初的韩国政府和军队管理不善,混乱不堪。高级军官个个都腐败无能,广大士兵思想懈怠,装备陈旧。他们使用的大都是二战后已被磨损、淘汰的武器,缺少火炮,没有装甲车辆,只有几架歼击机。”“1950年6月,南方的情况大致可以这样形容:一支孱弱无能的军队正在为一个同样孱弱无能的甚至难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的国家浴血奋战。韩国士兵大多是青年文盲,被人从街头或者从田里强拉而来。许多人在上战场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韩军的这种状况,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普遍抓壮丁滥竽充数是何等的相似。

    大卫·哈伯斯塔姆道出了韩国建军之初的现状与无奈。其实,韩国人白善烨所著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

    据白善烨自述,他出生于平壤,年轻时曾经在满洲学习军事,苏军攻入朝鲜时逃避到南方,他参加了韩军的创建,是韩军的元老级人物,也是朝鲜战争中最出色的韩军将领。白善烨在第9章《战后回顾: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中清楚地描述了美军是怎样帮助韩国创建军队的。1945年12月,为帮助韩国建军,美军采取的第一步是设立军事英语学校培养韩军军官,第二步是为韩国创建了8个团,作为国防警备队的创建主体。1946年2月,白善烨进入国防警备队,被授予中尉军衔。此后,白善烨被派到第5团,与四名韩军少尉和两名美军少尉、一名美军中士及一名下士开始部队的创建工作。“最初的设想是,先编成一个连级规模(200人)的部队,通过招兵,视增加的人数再扩编为营和团。”这样,随着部队的扩编,白善烨由这支部队的首任连长、营长而升任团长,军衔也在短期内由中尉升至少校。朝鲜战争爆发前,白善烨已经是韩军第5师师长,军衔为陆军上校。也就是说,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在和平年代,没有经过战争的锤炼,白善烨从连长一路升至师长,其他军官也是如此。更何况这支军队自组建不久就是“高级军官个个都腐败无能,广大士兵思想懈怠,装备陈旧”,战争初期韩军军官的应变能力差、士兵的战斗力弱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看出了大卫·哈伯斯塔姆的“唯武器论”观念。“唯武器论”在美国人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即使今天的美军,如果手中没有领先对手两到三代的武器,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打仗,更是缺乏战胜对手的勇气。远的不说,看看他们最近二十年以来的交战对手萨达姆、南联盟、塔利班、拉登,哪一个不是“柿子拣软的捏”,而且还要拉上北约国家一起来群殴;像俄罗斯、中国这些强硬的对手,美国敢以硬碰硬吗?俄罗斯教训格鲁吉亚时,美国除了口头抗议外只能是坐视不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小兄弟被俄罗斯揍得满地找牙;在东海、南海,美国除了躲在背后挑拨日本、菲律宾、越南与中国对抗外,什么时候敢走上前台与中国来一个短兵相接?

    与韩国孱弱的军力相比,朝鲜的军力虽然不能称得上是兵强马壮,但其实力明显高出韩军一大截。朝鲜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建军队的,与韩国不同的是,朝鲜不仅创建了陆军,而且还同时创建了空军和装甲兵等技术兵种,并且起点还比较高。大卫·哈伯斯塔姆写道:“让罗伯茨将军特别担心的是朝鲜空军,因为它拥有一百多架苏式飞机。”“尽管当时斯大林Ⅲ已经取代T-34成为苏联最先进的坦克,但T-34坦克仍然威力惊人,而且朝鲜军队有150辆此型坦克。战争初期的那几周里,T-34所向披靡。”“朝鲜人民军的约9万名士兵(至少7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突然穿过北纬38度一路南下。”“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行动异常敏捷。被围困的韩国军队目瞪口呆,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天,一位苏联顾问对这次进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行动甚至比苏联军队还快。”

    作者在“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狂妄”一节中写道:“朝鲜人民军骁勇善战,武器装备也相当先进。他们的武器大都是专为此次进攻而由苏联新近制造并且运抵朝鲜的。他们的士兵训练有素,而且人数上几乎是韩军的两倍,其中将近一半士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经毛泽东允许,大约有45000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的朝鲜族士兵逐步调入朝鲜人民军中。这批官兵思想坚定,多数人有10年以上的军旅生涯,并且在一场军事装备始终处于劣势的战争中幸存下来。”

    开战初期,朝鲜军队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是与这支军队里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个朝鲜族师密不可分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一文中说:“1949年5月,金日成派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北平,与中共领导人商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中朝鲜师转属人民军的问题,并表露了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向……毛泽东答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中共军队中的两个朝鲜师转给北朝鲜,如果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中共‘将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特别是上述师的给养和武器’。”这两个师,即李德山任师长的一六四师(实员10821人)和方虎山任师长的一六六师(实员10320人),当时均属东北军区建制,于1949年7月进入朝鲜。毛泽东所说的另一个朝鲜师回国的问题是6个月后提出的。1950年1月初,林彪给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打电报称,“这16000余名朝鲜人组成的部队在进军华南后,情绪出现波动,有些人要求回国。”

    无独有偶。韩国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金东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师回朝鲜问题》一文中更是把三个朝鲜师回朝鲜说得更加清楚。据金东吉所述,“按照金日成的决定,(1949年)7月20日长春师(一六四师)离开长春,经会宁抵达朝鲜的罗南,成为朝鲜人民军第五师。同月沈阳师(一六六师)从沈阳出发,7月25日进入新义州最终转移到安州(黄海道),成为朝鲜人民军第六师。”“经过准备,第四十三军一五六师及其他各部朝鲜人士兵8500余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2500余人、第一一三师1000余人、第四十七军各师的朝鲜人士兵约2000人,共计1.4万余名朝鲜士兵,在郑州集结。(1950年)3月中旬,这些朝鲜人部队整编为独立十五师、一个团和一个独立大队。3月20日,独立十五师出发前往朝鲜元山,3月底抵达元山后成为朝鲜人民军第十二师;另一个团4月初出发前往黄海岛松林,成为朝鲜人民军第十八团;独立大队则前往平壤编入机械化步兵团。”“中俄两国档案均表明,1949年7月进入朝鲜的部队是东北军区直属一六四师和一六六师。一六四师的实际入朝人数是10821人,一六六师的实际入朝人数是10320人。”“1950年3月至4月移交给朝鲜的部队以及装备准确数据如下:总兵力1.4万余人……两次总计回国的人数是3.5万。”“到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时,包括新组建的4个师,朝鲜总兵力共计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1个高炮团,共计17.5万人。”

    写到这里笔者就明白了:朝鲜战争开战初期,朝鲜人民军在人员数量、装备水平、技术兵种、实战经验上都大大领先韩国军队,金日成不仅有统一朝鲜半岛的豪情壮志,而且更有实力一举打败士气低落和技战术水平落后的韩国军队。

    第三章《战争升级:华盛顿介入》,写的是美国决定出兵介入朝鲜战争的经过。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还在位于密苏里州独立城的家中,当国务卿艾奇逊把朝鲜进攻韩国的消息告知他时,杜鲁门于次日飞回了华盛顿,随后便与高级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们召开了一系列的马拉松式的会议。“总统的第一个决定本来是利用美国驻韩空军与海军力量保护美军眷属,但是随着朝鲜军队迅速向南推进以及韩军的一败涂地,会议最终在周末做出一项历史性的决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韩国。”“6月30日凌晨5点前,杜鲁门批准了派遣地面部队进入韩国的请求,这正式标志着美军地面作战的开始。”

    在第四章《洲际政治:复杂的多边关系》中的“两党政治”这一节,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大力裁军,军备不足,美军的战斗力下降速度惊人的状况,从另一个方面为美军在朝战初期的表现不佳辩护。作者说,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杜鲁门政府面对着头痛不已的两大危机:一是相当一部分政府高层官员认为,与美国与日俱增的全球责任相比,政府的国防预算还远远不够;二是杜鲁门政府要时刻应对迅速恶化的两党战时联盟,由于蒋介石政府的垮台,美国丧失了对中国的领导,因此有人怀疑杜鲁门政府是不是有意抛弃了中国。

    二战结束时,美国欠下了250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杜鲁门对此深恶痛绝。战争刚结束,杜鲁门就迫不及待地将原来每年91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削减到了100亿~110亿美元,并准备进一步缩减到每年60亿~70亿美元。

    二战刚一结束,在两党的极力煽动下,整个美国都急不可耐地要裁军,颇有些卸磨杀驴的意味。所有政界人物,不论左右,都无一例外地表示支持裁军,并且希望立即实施,毫不拖延。人们纷纷要求遣散军人,削减军费。战争末期,美国军人的规模达1200万人,而遣散和退伍的比例也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每天都有15000名军人办理退伍手续,成千上万退伍军人从海外返回故乡,让军事交通线一时难以满足运输要求。

    本章与中国相关的有“台湾问题的政治学”“国共两党之争”“是谁丢了中国”三节,作者之所以写这三节,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随后中国的参战,都与中国密切相关。“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发生了巨变。蒋介石领导的旧中国倒下了,而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站起来了。如果共和党想要找一个与民主党进行争论的议题,那么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合适不过了。有了蒋介石政权的垮台,才有了20个月后朝鲜战场上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冲突。”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笔者惊出了一身冷汗,同时对毛泽东洞察天下大事的敏锐目光和雄才大略佩服至极。想当年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双方隔江而望,战事暂时平静了一段时日。这时,斯大林劝告毛泽东要见好就收,不要冒险打过长江,最好与蒋介石隔江而治,否则会激怒美国人,如果美国参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毛泽东早就洞察了美国人的色厉内荏,他不信神、不怕鬼,没有听从斯大林的“忠告”,而是发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战斗号令,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跨过了长江,解放了全中国。试想一下,如果毛泽东听从了斯大林的劝告,或者被美国人的气势吓倒,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朝”就将出现,中华民族将陷入无休无止的内斗之中。看看朝鲜战争爆发60年后的今天,韩朝双方还在明里暗里地恶斗,我们更加有理由庆幸毛泽东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将蒋介石政府推翻。

    第六章《扭转乾坤:麦克阿瑟仁川登陆》,写的是麦克阿瑟全然不顾多方的反对,仍然一意孤行,坚持实施仁川登陆,并大获成功,彻底扭转了朝鲜战争初期美韩军队的不利局面,为后来的击败朝鲜人民军、转败为胜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作者写道:“关于这次两栖登陆计划,麦克阿瑟越想越觉得应该把登陆地点定在仁川。”“只有两天潮汐处于合适的高度,登陆舟能够靠近仁川的海堤和码头。一个是9月15日……另一个是10月11日……因此登陆时间只能定在9月15日,而这么一天对于麦克阿瑟来说,要么是大功告成,要么则是满盘皆输。”“就连麦克阿瑟自己也说,这次行动的胜算只有5000:1的概率。”麦克阿瑟就如同一个赌徒,拿成千上万的美军生命作赌注,结果胜利偏向了麦克阿瑟一方,他硬是把看似做不到的事情做成功了,这充分表现了麦克阿瑟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毫不动摇的决心,也印证了“人算可以胜过天命”这样一个道理。

    第七章《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写的是美军击溃朝鲜人民军,然后跨越三八线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了朝鲜境内。麦克阿瑟命令各部队迅速北进,直抵鸭绿江。美国政府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中国的强烈警告,放手让麦克阿瑟一搏。毛泽东深思熟虑,决定出兵朝鲜,并由彭德怀担任志愿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及手下蓄意忽略或掩盖中国出兵朝鲜的情报,执意北进。

    第九章《战争转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两军激战》,写的是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迅速整顿部队、振奋士气、调整战术。中美军队双方在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展开激战。美军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不仅解救了陷入重围的部队,而且还击退了志愿军的进攻。从此以后,中美军队逐渐转入了阵地战,双方都失去了全面胜利的可能性,朝鲜战争起于三八线,又回到了三八线。

    在第十一章《战争后果:结局与未来》的“反思”这一节里,作者既对朝鲜战争中敌对双方的种种错误的判断做了一个总结,又指出了中国、朝鲜、韩国、美国在随后几十年里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会与这场战争有关。

    对于双方的种种误判,作者写道:“首先,美国把朝鲜半岛踢出自己的远东防卫圈,这自然会鼓励共产党势力对它采取行动。然后,苏联又为金日成出兵韩国开了绿灯,并确信美国不会干预。美国参战后,严重低估了朝鲜军队的作战能力,却明显高估了自己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的实力。他们以为自己准备得非常充分,可以一举击败金日成。最后,美国人又贸然做出了越过三八线、继续北上的决定,却丝毫不在乎中国人的警告。”“之后,麦克阿瑟又做出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失误,即命令联合国军一直打到鸭绿江边,因为他坚信中国人不会进入朝鲜,这就让他的军队处在极度的危险之中。”“毛泽东以为,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精神肯定会战胜美国的强大武器以及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灵魂。在取得第一轮大胜后,毛泽东迫不及待地命令志愿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损失惨重。”

    谈到这场战争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作者写道:“他(金日成)不但没有以武力夺回韩国,还刺激了韩国战后的经济增长,让它成为朝鲜难以企及的经济强国。”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短短一段文字,笔者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就感受到朝鲜战争永远是美国人的一场噩梦。

    “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对他们来说,朝鲜战争代表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重要的在于,它也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长期受西方列强压迫的旧中国的彻底决裂。”“战争结束之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东方大国。”

    笔者感到,大卫·哈伯斯塔姆不愧为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他把朝鲜战争对中国今后的影响评述得恰如其分。

    二〇一三年七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