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雨-压力下的悲剧与喜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是要有压力的。如果没有压力,人生就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流,最终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压力是动力的催化剂,人在一定的压力下,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尽情释放人的潜力和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或完成任务。

    压力是外因,动力是内因,两者相互适应、相互融合才能转化为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发挥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带来的只能是负能量,要么使人崩溃,要么让人灰心丧气,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

    笔者手上有两个案例,充分表明了在压力下,负面效应带来的是悲剧,而正面效应带来的则是喜剧。

    先说悲剧。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经常看到一位在人事部门工作的年轻同事外出寻人,事后一打听,才得知这位同事是为他们部门的领导寻找儿子。据同事介绍,这位领导的儿子虞同学从小聪明好学,品学兼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高才生,因此养成了心高气傲的习性。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了省城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在学校里,他依然勤奋好学,一直保持着班级前三名的好成绩。照此下去,考上省内的重点大学不在话下,但老师对他们班级前几名的希望是考上北大、清华,他个人的目标也是如此。由于这所重点高中汇集了全省的精英,学生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学子,人人胸怀大志,个个都在力争上游,因此学生们拼搏精神十足,成绩排名竞争十分激烈。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聪明好学的虞同学只用了七分功力就能保持班级第一,而在这所重点高中里,虞同学花了十分力气才能保住班级前三名,加之他的目标是考上北大、清华,虞同学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进入高三后,已经拼搏得精疲力竭的虞同学有些力不从心,成绩排名下滑,开始老师还能客观对待,多加鼓励,但几次考试下来,虞同学的成绩没有上来,有时甚至滑落到班级前十名之外。为此老师批评他学习不用功,思想开小差,照此下去考上北大、清华根本就没有希望。背负沉重包袱的虞同学只好再次给自己加压,但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回到班级前三名,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有问题。从好学到不想学,再发展到厌学;从开始的偶尔逃课,发展到干脆逃学。随着大学梦的破灭,虞同学从希望变成失望,再到绝望,最终到精神崩溃,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

    再说喜剧。这个案例是在一次管理人员领导力提升培训时,李教授在给我们讲授《中国领导学》时讲的。李教授说他最佩服同事张教授培养儿子成才的方法,说张教授对儿子也没有管得特别严厉,也没有张口闭口地对张同学讲过什么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张同学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走过来,成绩都是优等,最后还轻轻松松地考上了北大。有一次,李教授向张教授请教,说你有什么灵丹妙药,怎样使儿子成才的?张教授说他也没有什么妙计,就是既给了儿子一定的压力,又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那就是告诉张同学,不必做得最好,只要能长期保持好就行了。具体说就是成绩排名不必非要达到班级前三名,能排到前十名并保持在第一方阵里就行了,到高考前的最后阶段,再集中精力进行冲刺,力争取得最好的成绩。张同学记住了张教授的话,小学、中学从没有得过第一,进入前三名的情况也很少,但他始终处在班级的前十名以内。这样,张同学觉得学习的压力不是太大,自己努力一点也能达到目标。在此情况下,张同学还能抽出一些时间学点喜欢的音乐和绘画,学习也不觉得是很枯燥无味的事了。进入高三以后,他抓紧了学习,成绩一点点往上升,超越了排名靠前的一个又一个同学,这更是提升了他的自信心,最终在高考中超越了全班同学,一举考上了北大。

    张同学的故事有点类似于马拉松比赛。在马拉松比赛中,最有希望获得奖牌的选手从来都不会在比赛的初期领跑,而是在第一方阵里跟跑,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不会掉队,影响最后的冲刺。领跑的选手,从比赛的初始阶段就要防范其他选手超越自己,心理压力大,比赛时的步伐加大,过早地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在最后冲刺时就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有实力跟跑的选手,由于奔跑的速度适度且均匀,体力保存较好,在冲刺时就能超越前面的选手,从而一举夺取奖牌。

    上面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压力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两重性。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使人的大脑和身体保持最佳状态,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将对人的心灵和身体造成伤害。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