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韶山,还未到达毛泽东铜像广场,我们的汽车就被警察拦住,问清缘由,警察告知车辆不能停靠广场,我们只好下车步行。
我们随着大批的游客一路前行,刚接近广场,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大亮点:50对刚举行完集体婚礼仪式的新郎新娘从广场里走了出来,长长的队伍从我们身边鱼贯而过,游客们停下了脚步,注视着一对对喜气洋洋的新人。只见新郎身着藏青色西服,满脸自豪;新娘身披白色的婚纱,笑靥如花。望着这一对对幸福的新人,一种感慨从心中升起,在步入人生的辉煌之际,在进入美好的家庭生活之前,新人们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上举行隆重的集体婚礼,既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纪念,又是对一代伟人的深刻怀念。中国早就有“饮水思源”的古训,还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教诲,我们今天的一切,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奋力拼搏打下的江山,这才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源头。
毛泽东广场宽广宏大、气势磅礴。广场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以铜像为广场聚焦点,以景观大道为中轴线。在布局上,依次为瞻仰区、纪念区、集会区、休闲区等四个功能分区。
进入毛泽东广场,只见这里层层铺垫,步步渲染,形成了浓郁的纪念氛围。在广场中轴线瞻仰大道的入口处,在一块景观石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刻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红色大字。这熟悉的语句,使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唱起的《东方红》歌曲,这本是一位陕北农民发自内心的歌声,后来传播到了全中国,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今天看到这句话,一种崇敬的心情不知不觉间涌上了心头。
广场上的毛泽东铜像前游人如织,在功利思想十分流行的今天,还有如此多南腔北调的人们慕名而来瞻仰毛泽东,足见毛泽东对当今中国的普通人还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毛泽东自1935年成为党的实际领导人以来,到1976年逝世,正好41年。铜像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制造,只见他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铜像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
在毛泽东的铜像前,我们举行了庄严的祭拜仪式,众人分列两队肃立,在武警的带领下缓步向前,向毛泽东铜像献上了一圈鲜花,行了三鞠躬礼,然后自左而右绕铜像行走一圈。
来到毛泽东故乡,滴水洞是参观的重点。滴水洞南临龙头山,西畔舒塘山,北靠牛形山,三山连亘,形似半握拳头。滴水洞位于毛泽东铜像以西约四公里处的小山坳中,洞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毛氏族谱》曾称赞道:“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滴水洞一号楼是滴水洞中的主体建筑,滴水洞扬名中外,主要原因就是毛泽东曾经在这里隐居过十一天。这十一天不是普通的日子,而是改变中国社会、对党和国家的命运影响深远的十一天!
1966年6月,毛泽东南下视察到了韶山,在滴水洞一号楼住了11天。怀着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偏差的忧虑,以及对共产党内出现的“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愤慨,毛泽东决意要发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坚决消除资产阶级的影响,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在这11天里,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进行了精心的筹划。离开韶山后,毛泽东到了武汉,他以70多岁的高龄畅游了长江,向世人宣告他的身体状况良好,完全有精力、有能力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宣战。
毛泽东为何要选择在他的故乡滴水洞筹划与党内的“敌人”宣战?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里人迹罕至,地势偏僻,少了人世间的喧闹,更能使他集中精力思考对策;也许故乡熟悉的山山水水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更能激发他的斗志!也许……
如今,滴水洞已成为前来韶山观光的游客的必到之地,它以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寻幽探秘!
参观完毕滴水洞一号楼,我们就开始爬越牛形山。
登上牛形山并不难,在滴水洞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修建完好的水泥加板石小路直通山顶。我们沿着左侧的小路节节而上,沿途的风光尽收眼底。已经到了11月的中旬,山上虽然没有早春时的满树繁花,也不见烈日炎夏时的樱桃挂满枝头,但是山坡上仍然是绿色一片,粗壮的大树与青翠挺拔的毛竹连成一片,也使牛形山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牛形山不算高,人工修建的小路也没有什么险峻之地,一般用时20多分钟就可到达山顶,可我们这些习惯于在城市生活的人并不擅长爬山,过了一段较为平坦的路以后,前面有一段比较陡峭的石板路,我们拾级而上,爬到半山腰时我感觉到心跳加快,气喘不已。走在前面的同伴告之这里离登顶不远了,想到马上就要一睹牛形山的真容,落在后面的我们只好咬牙坚持前行。
终于登上了山顶,大家欢呼不已。牛形山东南侧,一块高五六丈的崖石凌空突起,其形如鼓,被人们称为大石鼓。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里曾是华南虎的出没之地,冬天里老虎要爬上山顶晒太阳,夏天常有老虎来此避暑纳凉,故大石鼓又名虎歇坪。
虎歇坪建有一处观光点,这里有两只水泥老虎,一只卧地,一只站立虎啸山林。如今野外早就不见了华南虎的踪迹,这两只水泥老虎,寄托了人们对已经消逝的华南虎的一片哀思。
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的墓坐落在虎歇坪旁。据民间传说,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听一个风水先生讲,虎歇坪是一个风水宝地,正好在“龙脉”上,谁安葬在这里,隔代将有人发达。受好奇心驱使,毛翼臣约上哥哥毛德臣前往虎歇坪考证,他们发现这个地方很干燥,任何时候都淋不到雨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但这块地很小,只能做一个墓地。于是兄弟俩约定,谁先去世谁就安葬在这里。结果身体好的弟弟先死了,于是毛翼臣的墓地就建在山顶的虎歇坪旁。
关于风水先生的断言人们无从考证,但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毁坟断脉”的闹剧却真实发生过。当年占据优势的国民党何健的军队“会剿”井冈山时,屡败于毛泽东领导的弱小的工农红军,何健听说毛泽东的祖父安葬在虎歇坪的“龙脉”上,对风水非常迷信的他派人挖坟未果。1939年,身在重庆的蒋介石也指使下属挖毛泽东的祖坟,同样没有得逞,国民党“毁坟断脉”的阴谋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虎歇坪的正前方是龙头山。放眼望去,只见山脊一片怪石嶙峋,形似龙鳞,嬉藤逐木,神妙多姿,如同天然石画。望着眼前的景观,一种虎踞龙盘的感觉油然而生!
虎歇坪的前方建有一个两层的观景亭,我们来到了观景亭里,这里地势开阔,自然景色尽收眼中。远眺西南,碧镜千面,良田万顷;东面是木梓、祝融两山相夹;东北面,韶山冲建筑群鳞次栉比;向南,则是韶峰如柱,直耸云霄。
我们从另一条陡峭的石板路下山,到了山脚下,发现有一处终年不绝的山泉,泉水正从龙口而出,连绵不断。据称此泉水为龙王涎液,晶莹甘洌,纯净可口。于是我们竞相上前,伸出双手接龙王涎液。有几个人还相互泼水嬉闹,形似顽童。
韶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苍松翠竹的韶山冲中,是一座土墙灰瓦的普通农舍。据介绍,此处原为毛泽东曾祖父买下的几间茅草房,后来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将茅草房改为大小13间半的瓦房。毛泽东故居至今保持1917年的样式与格局,旁边的茅草房则是邻居的家产。
我这是第三次参观毛泽东故居,与十年前一样,故居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故居堂屋转过右厢房,在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还有日常器皿和各种农具,里面陈列着毛泽东少年时期用过的扁担、水桶、锄头等。在毛泽东的卧室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灯,少年毛泽东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学习。
走出毛泽东故居,站在故居前的南岸塘边,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在昌平参加一个高级研修班时,一位讲授《中国领导学》的李教授说过,在自然条件并不算好的韶山冲,毛泽东的家庭条件也并不是特别优越,生长在南方的毛泽东能够长到1米83的伟岸身材,表明他青少年时的营养状况良好,由此他认为毛泽东的父亲是中国一位了不起的农民。我们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能够把一个仅能糊口的农家经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毛泽东的父亲一定是当年农村里的“能人”。此外,毛泽东的父亲眼光也很独到,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毛泽东三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能做到这一步的,除非是乡绅富豪之家。而毛泽东正是有一位独具眼光和勤劳致富的父亲,17岁的他才能走出韶山到长沙求学,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毛泽东遗物馆,馆内辟有《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毛泽东主席生活用瓷展》《毛泽东珍藏唱片磁带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艺术品展》等四个陈列区,展出毛泽东遗物一千零八件,再现了毛泽东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况。
在毛泽东遗物中,有伴随毛泽东走过近三十个年头、打了七十三个补丁的睡衣;一九五九年返乡时乘坐的红旗轿车;毛泽东用过的牙刷、牙粉,听过的磁带、唱片;毛泽东家里用过的粮票、布票、日用品票等各种票证。馆内陈列的毛泽东遗物,反映出一代伟人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最有代表性的是毛泽东穿的衣服,许多衣服都是补丁叠补丁。展物中有一套拼接的棉毛衫衣裤引人注目,毛主席晚年身体发胖后,衣服小了,他就让工作人员将衣、裤送去拼大接长。
毛泽东节俭的生活习惯与长期艰苦的战争年代分不开。在战争年代,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经济落后,且面临着敌人的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袖人物只能与普通的干部和战士同甘共苦,共渡难关。而正是这种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以及官兵一致、上下同心的精神风貌,才是共产党人战胜一个个强敌的精神支柱。建国以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毛泽东也有条件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他始终保持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不追求物质享受,其精神风貌令人敬佩。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征途中,应该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发展经济,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毛泽东的晚年,他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大的改善,这确实是一大遗憾。
下午5点过后,我们乘车返回湘潭市。行车途中,公路两边一栋栋漂亮的农家楼房格外引人注目。随着红色旅游热的兴起,每年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来到韶山参观毛泽东的故居,给韶山人民带来了众多的商机,许多人家办起了家庭餐馆和旅馆,出售各种纪念品,走上了富裕之路。毛泽东在世之时,韶山人民并没有因出现毛泽东这个伟人而受到特别关照,人民的生活仍然很清苦;而今,红色旅游热带动了韶山的经济发展,韶山人民也从中受益良多,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这是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最大安慰。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湘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