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桐书听后皱紧了眉头,十分狐疑,他并不相信自己母亲的话,他认为母亲在瞒他,因为他已经从母亲的脸上看出了不祥的阴云,看出了她心中的悲痛。
他猜测到自己的父亲可能又走了,不知又去了哪里,反正是去做什么神秘的事情去了,究竟是什么事,他也说不太清楚。
他在心里嘀咕:肯定是对母亲不利的事情,不然母亲是不会如此反常的。
他觉得母亲很痛苦,应该为她分担忧愁,不该给她增添痛苦,所以,他也不再追问了。
万桐书的感觉是正确的,事实是万桐书在学校上课时,有一个在暗中保护万勖之的人来到家中告诉万勖之说背叛了革命的蒋介石派特务来到汉口通缉他,鄂先生要他立即跟接近他的人火速离开汉口。
因为万勖之是忠实于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人士,是秘密联络共产党的革命者。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帮助下,果断地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改组了国民党。
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创立了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的武装力量准备兴师北伐,消灭控制北京的北洋军阀。
为了宣传革命的主张,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不顾肝癌发作的危险,应受革命潮流影响的冯玉祥的电邀,赴北京共商革命大计,由于病情恶化,他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
作为孙中山先生侍卫的蒋介石起初伪装革命的“左派”,于1926年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从军队和国民党中央组织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员,乘机窃取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部署和积极推动下,北伐军英勇作战,节节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威胁到帝国主义和买办阶级的利益,被他们收买的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出动军队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接着在各地进行所谓的“清党”,狂叫:“宁可错杀千百,不可放走一人。”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政权。
1927年7月15日,俨然以孙中山先生“继承人”伪装的汪精卫也在武汉突然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进行大肆屠杀,其手段的凶残不亚于蒋介石。
至此,蒋介石和汪精卫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
坚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的革命党人受到他们的残酷屠杀。
万勖之在1928年被蒋介石所派的特务抓获,关进了上海的龙华监狱,三年后的1931年秋天,他被鄂先生和申神营救出狱,秘密来到汉口与妻儿见面,只团聚了一天一夜,又被特务所迫,在申神的保护下,离开了汉口。
以上这些事情都是万勖之在万桐书去学校上课时告诉王维珍的,所以,此时的王维珍很为万勖之担忧,内心极不平静,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如实告诉万桐书。
万桐书由钱袋忆起自己父亲的突然出现和突然离去,感到很伤感很无奈,由于心情的沉重,他再也没有追问父亲的去向,冷冷地看着眼前的钱袋,心想父亲和母亲对他的关爱无比深切,理应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对自己的深情厚爱。
虽然有父亲在几年前留下的一袋钱凑起来勉强可以买架钢琴,但万桐书依然拒绝母亲的好意,不愿让母亲再不顾死活的干活卖衣了。
他很担心自己母亲的身体,他很怀疑自己母亲的身体没有什么病的说法。
他的心强的母亲依然很固执,依然坚持不断地日夜干活儿,结果有一天真的病倒了。
病倒的母亲并没有倒在床上,也没有向万桐书直说她有病了,而是照样默默无言地做艰苦的缝纫活儿。
万桐书看在眼里放在心中,知道劝说是无用的。
他就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让自己的母亲服从他的意志,按照他的意思停止工作。
这一招果然产生了效果。
他的母亲果然屈服于他的意志。
什么办法如此奏效呢?
那就是他从来未曾使用过的办法——旷课。
他用不去上课的办法迫使自己的母亲停止伤害身体的工作,他的母亲着急了,生气了,要动手打他,他把手掌伸给母亲让她用板子打,结果母亲举不起木板,却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也流着眼泪,他一边用毛巾给他的母亲擦眼泪,一边耐心地劝说母亲求医生看病,母亲说没有钱,他说他去挣。
母亲心疼自己的儿子,她说:
“母亲的病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能旷课,也不能去打工挣钱,你还小,不到挣钱的时候,你要听我的话。”
他更心疼自己的母亲,他说:
“上不上课没有关系,现在的汉口政局很动荡,上课念书没有用,有用的是母亲,如果母亲有什么意外的话,做儿子的就惨了,我不能没有母亲,不能让病魔缠住自己的母亲不放,我要赶走病魔,救下母亲,这是我的要求,请母亲无论如何答应我。”
王维珍看到自己的儿子热泪盈眶地请求她,她心软了,服从了,她说:“那好吧!我答应你,我愿请医生,你也要答应我的要求。”
万桐书点着头说:
“请母亲直说吧!”
“你要去上课。”
“我答应母亲。”
“你不能去打工挣钱。”
“我听母亲的。”
“我已经跟曲亮老师说好了,他答应带你去买钢琴,挑个好的,钱不够,他愿意借给咱们,你把那袋钱交给曲老师,跟他一同去买琴,买回了琴,我就请医生看病,好吗?”
万桐书听后觉得自己的母亲很有心计,绕着弯子,还是让他回心转意,服从她的意志,他本不想答应,可转念一想,又惹母亲伤心生气,把事情弄僵了。
他知道曲亮老师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演奏家,也是个很有同情心的好老师,自从教他弹琴后,从不收他的学费,反而处处帮他,时时关心他,特别是对他和他的母亲语重心长地讲述目前中国的不幸与黑暗的原因,讲述救国救民的道理,讲述汉口的革命形势,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和任务,使他和他的母亲听后心明眼亮了,他们都愿意听他讲中国时局的变化和革命的出路。
特别是他的母亲很敬佩曲亮老师,对他说他跟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很有学问,很有正义感,很有远大的抱负。
从他母亲的感慨中,他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是个从事拯救国家的神秘人物,很了不起,至于究竟做什么具体的工作,他还是不甚明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己的父亲是神圣而又伟大的,值得他崇敬,值得他学习。
如今他觉得曲老师的为人似乎跟他的父亲一样,那么神秘但又很亲切,那么沉稳而又不失机智,那么谨慎而又不失果敢,那么专心教琴而又不失耐心育人,觉得自己的老师不同于一般的人,所以,他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给他。
他认为曲老师年纪不很大,比他大不了十岁,比他的父亲母亲小的多,可见识却很多,知道的事情比他的母亲多的多,是个很有鼓动性的师长。
此时他的母亲提到要他把钱袋送交给曲老师买钢琴,他不由萌生出一个安慰自己母亲的好办法,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他把这个好办法藏在心底,不透露出来,只做不说,想到这里,他果断地答应了自己母亲的要求。
他按自己母亲的叮咛,把钱袋里的钱和母亲攒下来的心血钱送交给曲老师,对曲老师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和要求。
曲老师听完事情的原委和经过情况,当即夸奖了他,并爽快地同意依他的要求行事。
他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是用他带来的这些钱先给他的母亲治病,但不告诉他的母亲。
至于买钢琴的事先搁置下来,以后再买,采取拖延的办法,等看好母亲的病再想办法。
曲亮老师被他孝敬母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不想让他善良的母亲失望,便对他亲切地说:“我理解你的苦衷,你是个很好的孝子,但我不想让你母亲失望,也不愿让你为难,希望你采纳我的办法。”
万桐书愕然地问:
“什么办法,老师请讲。”
曲亮想了一会儿,有条不紊地说:“你母亲的病情究竟如何,现在还未查明,等查清楚后,再看情况行事,现在首先得把钢琴送进你家,让你母亲安心。只有她安下心来,才能顺利地治好她的病。”
“你的意思是先买钢琴?”
“不!先把我的备用琴放进你家,你好练琴。是我借给你的,你不用担心。”
“这怎么行?老师还要教学用。”
“不碍事。你尽管用。你母亲问起,就说是买的。”
“这样行吗?又连累老师费心了,不好意思。”
“行。别想那么多了。还有就是现在的医生不好请,费用太高,又多半是误人的庸医,我想你母亲不愿请医生看病,也许有这方面的顾虑。这个问题,我来解决,医生由我来请,你尽管放心好了。”
“太麻烦老师了,真不好意思。老师说的这些问题,我怎么就想不到。”
“你还小,经历的事情不多,你就别多想了,你还是去上课,别叫你母亲伤心了,一切由我来操办,你同意吗?”
“谢谢老师的安排,我太感激老师了。”
“不用客气,谁叫你是我的学生呐!既然你是我的得意门生,我就得管你的事。
“谢谢老师的关心,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的恩德。”
“不用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事。不过,这些事,你知道就行了,不能对别人说。”
“我记住了,请老师放心。”
就这样,在曲亮老师的安排下,王维珍看到了久已盼望的钢琴放在家里,也听到了自己儿子所弹奏的美妙的歌曲,心境顿时好多了。
曲亮老师请来了一位信得过的医生,经过诊断,确定王维珍因劳累过度而得了肠胃不爽、气血不畅的疾病,五脏六腑没有什么大病,经过服药和调理,静养了一个多月,逐渐好了起来,又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
万桐书悬起的心很快放下了。
自此以后,曲亮老师常常给万桐书讲解汉口革命形势的变化情况,万桐书不仅用功学习,而且也关心起时局的动荡与革命发展的趋势,关心起国家的命运,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以歌曲为抗争的力量,唤起民众与黑暗的反动派做斗争。
通过曲亮老师的讲述,万桐书知道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也知道了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革命镇压革命人民的事情;更加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英明伟大;也明白了汉口的革命形势的风云变幻。
万桐书记住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叶挺将军的故事。1926年5月叶挺率领北伐军先遣队挺进湖南,消灭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然后又最先攻进武昌城,北伐名将叶挺和“铁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万桐书。
他也记住了汪精卫在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屠杀革命人民的背叛行为。
他更加牢固记住了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政治局扩大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他决心投入到汉口的革命高潮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35年年底他和他的母亲收到了鄂先生从上海寄来的信,告诉他们万勖之在这年的秋天,被蒋介石的特务们所杀害。
鄂先生和申神带领秘密工作者,在共产党秘密工作者的帮助下,处死了杀害万勖之的特务们和凶手,为万勖之报了仇。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的态度。激起全国人民的共愤。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本人又侵占了华北,接着又侵占上海,爆发了淞沪战争。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加之汪精卫投降了日本,成为了汉奸,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更加嚣张,把战火推向武汉。
武汉是控制中国南北各省的战略要冲,得武汉以制江南各省在战略战术上十分重要,日本人急于攻占大武汉,采取空中轰炸,地上炮攻的凶猛战术,遭到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革命人民的英勇反击。
大汉奸汪精卫配合日本人的进攻,对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人民采取逮捕,关押与屠杀的手段。
此时曲亮老师遭到汪精卫在武汉特务们的逮捕,在酷刑拷打中拒不屈服,最后壮烈牺牲了。
原来他是共产党员,以演奏家的身份作掩护,一直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他以音乐为武器,向日本人和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猛烈的进攻。
他以音乐作掩护,发动广大的革命人民向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牺牲时候还不到30岁。
他的精神永存。他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明共辉。
王维珍和万桐书得知曲亮老师壮烈牺牲的不幸消息后,悲痛得泪流满面,寝食不安,像得了一场大病。事后很长时间他们才知道那位给王维珍看病的医生是共产党员,是曲亮老师的亲密战友,他是无偿地给王维珍治病配药。
曲亮老师在死前把那袋钱托那位医生送还给王维珍了。
曲亮老师的钢琴依然还放在王维珍的家里,成为永远的纪念品曲亮老师为什么如此关照王维珍和万桐书呢?
因为曲亮老师通过上级领导早已知道鄂先生和万勖之是革命党人的精英,也是共产党人的亲密战友,也了解他们的革命业绩,所以,他很敬重他们,对他们的家人和后代十分关爱十分照顾,这就是革命情谊的使然。
然而,曲亮老师到死也不曾把这些事情对王维珍和万桐书说破。
因为他是党的秘密工作者,他不会轻易解秘的,更不会轻易泄密。
曲亮的崇高与伟大不断激励着学生时代的万桐书走过重重的坎坷。
1938年的年初,万桐书离开了学校,参加了武汉的抗日群众团体,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
在团体中有一批青年学生,常常在一起学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革命的戏剧,经常到城市广场和娱乐园演出,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
有一天,他们在江汉关集中时看到冼星海站在江汉关大楼南面廊道上高唱“在太行山上”的歌曲很振奋。
冼星海的嗓音非常浑厚响亮,表情相当肃穆庄重,歌声如长江的浪涛滚滚向前一泄万里地冲入云霄,尔后又像巨瀑落地似地震响在听众的心间,激起万众一心的无可阻遏的共鸣。
所有的听众被这共鸣的艺术威力推向杀敌的战场,每个人都变成了横马立刀所向无敌的英雄,向反动派冲杀而去,向日本鬼子砍杀而去,实在是大长了革命人民的反抗的志气,大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
万桐书被冼星海的歌声感动得热血沸腾,浑身是劲,恨不得立即投身于太行上的火热战场,斩杀敌寇,报效祖国。
万桐书感受到了革命歌曲的震撼的威力,认识到了革命歌曲鼓舞人心的深远意义。
万桐书被冼星海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激励得斗志昂扬,无所畏惧。
万桐书对洗星海产生出无比崇敬无限热爱的感情,在心中默念,一定要学习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像他一样写出鼓舞人心的歌曲,激发革命人民的革命激情,为救国救民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在歌声的鼓舞下,广大的青年学生点燃了革命的火把,高举起“保卫大武汉”的火炬开始了声势浩大,群情激昂的游行。
一路上群众不断的加入,参加游行,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滚出去!”“保卫大武汉!”
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高唱着“大刀进行曲”“保卫马德里”“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振奋人心的歌曲。
游行队伍的口号声和歌唱声此起彼伏,一直不断,显示了革命群众的革命意志和伟大力量。
日本人和伪军警听了这震撼人心的歌声恨之入骨,看到这样的游行队伍心惊胆战。
他们把仇视的目光投射在点燃革命火炬的冼星海的身上。
日本鬼子奉命出动,抓捕鼓舞人心的冼星海。
万桐书看到日本鬼子追踪冼星海的情景,不由吃惊,产生了保护冼星海的念头。
他和同伴们商量好对付日本人的好办法。
他们把躲藏在大街商铺的冼星海悄悄领进后面的寝室,让他穿上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再戴上一副有色眼镜,身背卦箱,手拿卦幛,装扮成测字算命的老道士,从后门走出去。
为了掩护冼星海,万桐书穿上冼星海的衣服,装扮成冼星海的模样,从前门走出去,在同伴们的保护下引诱敌人追踪而来。
他们都很熟悉汉口街巷的进出口,到日本人追来时,他们立刻拐进小巷进入人家的院落,再翻墙而出,又走到大街闹市隐身而去。
此时的万桐书已经又换穿了自己本来的衣服,又恢复了自己原有模样,使日本人大失所望地又去寻找真正的冼星海。
此时真正的冼星海早已远走高飞,脱离了他们追捕的视线,安全地回到了秘密住所。
此时的冼星海在武汉已经参加了周恩来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音乐工作的创作与宣传,推动抗日的歌咏运动。
《在太行山上》就是他根据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事实谱写出来的歌曲。
而歌词是从太行山上来的一个游击队员写的,他把歌词交给冼星海,冼星海当即谱出了曲子。
一经教唱,很快传遍了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在他短短的革命的一生中,他谱写出六百多首乐曲,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冼星海出生在广东番禺,祖父和父亲都是海员。由于生活的艰难,很早相继去世了。
他的幼年很不幸,依靠帮佣的母亲生活。7岁时随母亲飘泊到新加坡生活。
冼星海曾先后在北平和上海的大学里学习音乐,后来又到法国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他是靠半工半读学习音乐的。生活的艰难困苦并没有摧毁他学习音乐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他曾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职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他被党中央派遣去苏联莫斯科深造,创作了歌颂苏联人民的伟大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还创作了怀念祖国的《中国狂想曲》。
1945年10月他病逝在莫斯科。
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出于对冼星海的热爱与崇拜,万桐书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冼星海的研究,冼星海的以上生平事迹,是他在后来的的研究与学习中所知道的。
冼星海的苦难生活与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一直鼓舞万桐书奋发学习、自强不息的信心。
他把冼星海当作永生学习音乐不屈不挠的光辉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在于使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创作音乐的力量。
由于武汉形势的日趋险恶,日本鬼子不断地派飞机轰炸武汉,再加上因为万桐书保护了冼星海,引起武汉当局的特务和日本人的怀疑,他的安全受到威胁,他的母亲王维珍很担心,怕他遭遇不幸,整天愁眉苦脸的催他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去。
恰好此时,万桐书所参加的宣传抗日的革命团体也因武汉形势的险恶而去宜昌等地活动。万桐书征得母亲的同意,毅然随革命团体乘“江顺”号轮船离开了武汉。
此时的万桐书只有15岁。
他的母亲王维珍很不放心,但迫于无奈也只好让他走了。
临走时,王维珍再三叮咛他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离开革命的团体。他表示牢记于心,绝不辜负母亲的祝愿。
王维珍很了解革命的团体,也很依赖革命的团体,认为有了革命团体,自己的儿子才会有安全的保证,才会使自己的儿子磨炼成才,成为像冼星海那样受人尊敬的人。
革命的团体给王维珍以极大的安慰与鼓舞,让她看到了孩子成长的希望之光。
因为她知道革命团体是共产党所领导的组织,是人类希望的组织,是光明战胜黑暗的组织,也是自己儿子的归宿,所以,她很放心。
她给自己的儿子给了不少的钱——都是自己的平日节衣缩食,辛苦干活所挣来的钱。
万桐书不愿接受,她硬是给他,并说就等于她支持了革命,支持了抗日,支持了共产党。
万桐书听到母亲的话,很感动,认为母亲的心境很开阔,眼界很宽阔,境界很高大,不愿拂去母亲的爱国之心和爱子之情,只好忍痛接受了。
万桐书是在他母亲的热泪盈眶中走进轮船的,是在他母亲的招手惜别中离开江岸的,他深深理解母亲对他的眷恋和疼爱。
亲情的离别是很伤心的事,也是很无奈的事,这都是日本侵略者侵占武汉所造成的不幸,也是大汉奸汪精卫的罪过;也是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罪过。他恨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恨蒋介石。恨汪精卫。
他在船上想着自己母亲的安危,想着汉口被日机轰炸的惨景,想着汉口人民的悲惨遭遇,想着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情景。……
突然又传来了日军飞机轰炸江面的声音,他立即站起来向远处的江水望去,只见在前面的江面上升腾着烈火浓烟,却不见了前面航行的“江兴”号轮船。
万桐书正在困惑不解的时候,负责革命团体的领导人从船头走过来对大家说,前面的“江兴”号轮船被日军的飞机炸坏了,炸死了很多人,我们“江顺”号轮船围住了,也不敢前行,暂不遭遇轰炸,又不能前去营救“江兴”号船上的遇难者,实在很遗憾,很痛苦。
他大骂日军是豺狼,是禽兽不如的恶魔,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船上所有的人也大骂日军的兽行,同仇敌忾地表示到了宜昌等地一定要组织广大的人民群众,狠狠的消灭日本侵略军,为死难的同胞报仇,为拯救中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正当大家为轮船不能前进而忧虑的时候,突然轮船上的广播又播出了更不幸的消息。
广播说日军已进入大武汉,进行野蛮地烧杀抢掠,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给疯狂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听到这样的消息,船上的许多青年都流出了担忧的眼泪,都在替自己的家人担心,都在为家乡的不幸而痛苦。
万桐书也同样担心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的生命安全,也同样为家乡的陷落而痛苦而着急。不过,他走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避难,心中又稍稍感到些安慰。
后来当他回到汉口面见他的母亲后,才知道他家中的他的钢琴——也就是曲亮老师留给他家的纪念品,被日军的飞机连同房屋都炸毁了,他痛苦得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展开眉头,心中的怒火久久不能平熄,时时梦见曲亮老师那可亲的面容,那悲壮死去的神态。
过了一会儿,船上的广大青年突然喊起了振聋发聩的口号声:打倒日本侵略者!为死难的烈士们报仇!保卫大武汉!赶走日本军!我们一定要打回大武汉!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把万桐书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他立即站起来,指挥大家唱起了雄壮而又激人奋进的歌曲——《在太行山上》。
歌声引导大家从悲痛中振奋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面对悲惨的现实。
在歌声的激励中,轮船终于又开始前进了。
轮船经过沙市,到达了目的地——宜昌。
万桐书随革命团体又在宜昌、沙市、荆门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这些地方的抗日活动蓬勃地开展起来,为抵抗日军的进入,为狠狠的消灭日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0年的夏天,日军又野蛮地突破老河口,把侵略的魔爪伸进了沙市和宜昌,革命团体的广大青年与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万桐书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伤住进了战后医院。
万桐书康复后,又随革命团体转战到三峡、石牌、三斗坪进行抗日活动,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士气。
后来他们又从这些地方转战到鄂西的恩施,借助三峡两岸的大巫山系崇山峻岭,狙击日军的深入进攻。
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天然屏障似的大山里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采取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以游击作战的方式,大量地消灭了日军的精锐部队,使侵略者陷入困境。
抗日军民的英勇奋战使日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地龟缩起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抗日军民越战越勇,为彻底消灭日军做好了一切准备。
此时的万桐书已经长成了一个体魄强健的小伙子,磨炼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革命青年。
在恩施他已经17岁了。
17岁的他长得伟岸英俊,气宇不凡,深受人们的受戴。
由于他酷爱音乐,又有超人的天赋,为抗日宣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革命团体的领导认为他是个音乐奇才,应该继续深造,便动员他到重庆学习音乐,成为党的优秀人才。
征得万桐书的同意后,团体的领导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他到重庆交给有关的学校领导,以便能顺利考入革命的音乐学院深造。
为了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和不致被迷路,革命团体的领导人特意安排了一位有特殊身份的人护送他到重庆。
如此周密的安排使万桐书感到了共产党的伟大与亲切,感受到了党的领导对他的关爱,他把党的恩情深深的记在心里。
为了躲过日军的搜索和伪军的盘查,那位护送他的中年人让他装扮成一位乡下种田的小伙子,教他许多有关乡下人的生活习惯和种田的知识以及说话的用语口气、走路的姿态等等细节,并让他训练了一段时间,觉得无懈可击了,便领他开始上路了。
那人名叫什么,万桐书并不知道,只知道叫他老路。究竟他姓陸还是姓卢,万桐书也不清楚。
因为革命团体的党的领导人这样称呼他,叫他老路,万桐书也就叫他路叔叔。
这位被叫做路叔叔的人年幼30多岁,中等个头,身体虽瘦却很精壮,沉默寡言是他的特征,神情很肃穆很沉着,显得古板老气,给人以种田人特有的憨厚气质,唯有两只大眼在思考时透出特有的灵敏和聪慧。
万桐书一直不认识老路,也不明白他的身份与来历,经团体党的领导人介绍才认识了他。
但万桐书觉得老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从他训练万桐书成为一个乡下小伙子的件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老路的不简单。
老路没有太多的客套和废话。
但做起事来却很干练。
他不愿交谈,万桐书也不多问,似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在不经意的简约中产生,直接而又单纯。
此时的万桐书已经经受了许多生死的考验,也饱尝了战争的残酷的磨炼,懂得了一些应付世事变化与人生风险的道理,明白了在这种残酷岁月的特殊环境里应该怎么做的真理,所以,也并不多嘴多舌地追问有关老路的事情。
一切都在无言的心照不宣中进行。
一切都在彼此心领的情况下行动。
老路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无论说话走路神态全像一个老实巴脚的乡下人。
老路的穿戴和举止也像一个地道的乡下人。
敌人是无论如何也识不透老路的乔装改扮。
为了对付敌人,老路是费尽了心血的。
老路并不担心自己能否应付敌人,而是担心他所护送的对象——万桐书。
为此老路对万桐书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万桐书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万桐书虽有怨言但不敢明说也不敢顶撞,只有服从照办的份儿。
所以,在动身的时候,万桐书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小伙子。
团体的领导在考查时极尽挑剔的能事,却挑不出任何败露的蛛丝马迹。
领导夸奖了老路的一丝不苟。
也夸奖了万桐书的聪慧与认真。
领导放心地让他们上路了。
老路避开了盘查特严的水路。
也绕开了岗哨不断的大路。
他挑着装有皮货的担子,领着身背包袱的万桐书不怕艰苦的翻山越岭,趟水过河,穿行密林,走了团堡寺、利川、龙驹坝、磨刀溪,用了七天的时间,终于到达了万县。
在快到万县的山口寨,他们遇到配合日军搜索游击队员的伪军哨卡盘查。
老路本想领着万桐书倒回去躲进山林藏起身来,但从远处的山林里传来了日军追杀游击队员的枪声。
万桐书弄不明白是什么人的枪声,便问老路,老路毫不犹豫地说:“是日军的枪声。”
万桐书质疑地说:“会不会是游击队的?”
老路摇头说:“不会!”
“真的?”
“只有日军的枪才会发出这种短促而不易觉察的脆声。他们的枪比游击队的要先进,一听就能听出来。”
万桐书以佩报的眼光看着老路,心想:老路真是个胆大心细的人,是个富有作战经验的人,连枪声都能分辨出来的人还会简单吗?
但他此时真希望游击队能从山林里出来接迎他们。因为此时此地他们处于最危险的境地。
前面不远的岗哨有伪军盘查。
左右两旁是陡峭的大山,无法上去。
看来他们是进退两难,无路可走了。
这可怎么办?
万桐书的心像打鼓般地跳个不停,皱紧了眉头想办法。
老路看出了这个只有17岁的小伙子的慌乱心情,立即对他很冷静地说:“沉住气,别慌,别怕,你是个乡下小伙子,千万别露出马脚来,看我的眼色行事。走!过岗哨。”
万桐书担心地说:“行吗?”
老路果绝地说:“行!走!”
他们一前一后地不慌不忙地来到伪军的岗哨前,出示了特发的良民证。
为首的伪军头目看过后问老路干什么去,老路说去万县卖皮货,是山皮货。
头目翻着白眼问了老路一些磨刀溪的风土人情和出产品,老路对答如流,说出的话是地道的磨刀溪的土语方言,再看穿戴打扮也是地道的磨刀溪的人,便消除了怀疑。
头目又问万桐书和老路是什么关系?
万桐书回答是叔侄关系。
头目从口音和说话的神情上断定万桐书也是磨刀溪的人,也消除了怀疑。
然而那头目并不放行,用贪婪的目光盯住老路,示意拿出钱来。
老路并不拿钱。
他心想如果给钱就证明他不是乡下人,而是另有来路的人。
因为乡下人是很穷苦的人,没有钱。
正是因为没有钱,才在山里打猎物,剥下皮做成皮货到万县去卖钱。
皮货还没卖出去,哪来的钱?
于是,老路做出很为难的样子,犹豫了半天,才从挑担筐子里翻出一件像样的免毛皮背心老实的交给头目。
那头目接过皮背心,脸上露出了微笑,命令手下人检查挑担,全是皮背心之类的皮货,没有什么可疑的物品。
又检查万桐书的包袱,依然还是小皮件之类的东西,也没有可疑的物品。
那头目一摆手,让老路和万桐书走了过去。
过了岗哨,老路依然不走水路,还是从山路往城里走。
在快到城里的山林里,老路和万桐书坐在树下的草地上喝泉水吃干粮,准备解除疲劳再走。
山上的树林很寂静,没有人的喧嚣,只有鸟儿的争鸣。地上是厚厚的树叶,走在上面很松软。这里的树木很茂盛,密密麻麻的像原始森林,好像从来没有人走过,也没有人砍伐过树木。
这片树林与山下的景像完全不同。这里没有人烟的侵扰,只有鸟儿跳跃,给人以超然世外的感觉。
好像吹过来一阵风似的,让老路和万桐书感到了凉意。
他们警觉地向风吹过来的地方望去,却看不什么东西,但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头顶扑腾着。
万桐书觉得很诧异,向四处看去,又看不到有什么东西在飞腾。
老路好像预感到了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他立刻站起身向头顶的繁茂的树叶看去,不由睁大了惊异的两眼。
在他们头顶的大树上有不少的的黑鸟正死死地盯着他们的头脸,好像要向他们进攻。
老路明白了眼前的危险正向他们逼近。
他对这种可怕的暗袭领教过,知道暗袭的恶果十分可怕。
于是,他对万桐书说:“看头顶树叶中的那些鸟,它们准备向我们发起进攻。”
“进攻?”
“对!”
“为什么?”
“因为我们侵犯了它们的利益。”
“什么利益?”
老路经受过种鸟的进攻,所以有些惊诧。
老路说:“这是黑色的护卫鸟,非常厉害,对侵犯它们地域的人是采取进攻的办法的,弄不好,眼睛会被啄瞎的,我们快走吧!”
他们刚要走动时,一团里影猛然从上而下疾扑他们的脑袋,老路急忙大喊一声,站起来进行自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