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铁路桥梁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茅以升与世长辞了,然而,他热爱家乡、关怀家乡青少年的件件往事,给家乡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为《镇江科技报》题词
1979年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祖国大地复苏,万象更新。镇江市科委和市科协相继恢复,并创办了《镇江科技报》。报纸编委们讨论决定开辟《镇江科技人物志》专栏,陆续介绍镇江籍科技精英,以他们的模范事迹和贡献,来激励家乡的科技人员勇攀科学高峰,鼓舞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第一期介绍谁呢?大家不谋而合,一致认为非茅老莫属,因为,茅老不仅在科技领域成就卓著,而且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编辑部决定向茅老征稿,并请他为《镇江科技报》题词。
信发出后一个月,编辑部即收到一叠稿件,是茅老的回忆录《征程六十年》,同时寄来一帧茅老的照片和一幅毛笔题词:“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为向四化进军做出卓越贡献。”
报纸印出后,中小学生争相传阅。镇江市第二中学的同学,掀起了向茅爷爷学习的热潮。市二中团委和少先队联合举办了“学习茅以升爷爷,从小立志攀高峰”的主题报告会,这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立志为祖国四化勤奋学习的热情。会后,初一语文老师以此为题布置了作文,许多班级还编了墙报、黑板报。初一年级的少先队员们,还集体给茅爷爷写了信。市科协将此次活动情况拍成照片,制成影集,向茅老做了汇报。
茅老接到孩子们的信和影集后,非常感动,他给二中的同学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回信写道:
你们是我故乡的小朋友,我很爱你们。中学生在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最重要的阶段,殷切地期望你们学科学、爱科学,打下各门功课的扎实基础,长大了才能成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优秀人才。我已经85岁了,虽然还想竭尽心力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些贡献,但是毕竟到了接力棒传给后人的时候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在等待着你们,老一辈科学家也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学们努力吧!
你们的爷爷
茅以升
茅老还专门给《镇江科技报》写了一封信,他十分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一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也是全桥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晶,我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和家乡的青少年在一起
1984年4月5日,茅老来镇江参加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编委会成立会议,他一到镇江就向市政府负责接待的同志问及二中的同学们,把珍藏了三年的影集给市有关领导看,并希望能见见二中同学们。接连两个晚上,副市长李赐勋和市政府办公室、科委、科协、科技情报所负责人相继前去探望了茅老。茅老一口镇江乡音,亲切地说:“镇江是我的家乡,我出生在镇江。”茅老很想念家乡的人民和青少年。当谈到“镇江科技活动中心”和“沈括纪念馆”的筹备情况时,茅老频频点头:“很好,很好!”并表示纪念馆建成后,一定到镇江来剪彩。茅老非常关心《镇江科技报》,仔细地询问了科技报的期数、印数和发行情况。他鼓励《镇江科技报》更有地方特色,成为镇江人民喜闻乐见的小报,推动家乡的四化建设。
茅老在6日晚上接受《镇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微笑着说:“最亲故乡人嘛。”他还对自己不改镇江乡音解释说:“我出生在镇江五条街,父亲可算是地道的镇江人,以后虽全家迁居南京,但语言上父亲给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当茅老听说《镇江日报》要搞“热爱家乡——镇江”知识竞赛时,连声说:“很好,很好!”他兴致勃勃地谈起赵伯先,而后又谈起他的老师柳诒徵。他激动地说:“这些杰出人物都是镇江人民的骄傲!”
7日上午,茅老在市科委、市科协、市教育局和市科技情报所负责同志陪同下应邀专程到市二中看望了同学们。当茅老出现在轿车门前时,早已在林荫大道上列队迎候的全校师生顿时欢腾起来。二中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向茅老赠送了校徽,并亲自为他佩戴在左胸前;少先队员为茅老献上鲜艳的红领巾和鲜花。茅老满怀深情地说:“我过去总想见见家乡的同学们,今天达到目的了,我非常高兴。”茅老还把邓小平同志的话转赠给大家:“你们学习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他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家乡的四化建设做出贡献。最后勉励大家:“从小立志,振兴中华。”
在休息室里,茅老兴致勃勃地听取了学生代表的汇报,看了该校几年来在课外科技活动方面获得的成绩。二中物候观测小组的代表,几年前曾出席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发奖大会,获得银质奖章,受到过茅爷爷的亲切接见。今天,他们特别激动,表示一定要把青少年科技活动搞得更好。爱好物理的赵礼嘉同学向茅爷爷汇报了她做实验的情况,茅爷爷专注地听着,又亲切地说:“你们学习电子计算机吗?现在正兴起技术革命的新浪潮啊!”赵礼嘉同学说:“现在还没有,以后会学的。”茅爷爷高兴地点点头。学校《撷雨》文学社的郭磊同学向茅爷爷汇报了他们学习写作的情况,茅爷爷详细地询问了他们活动时间和内容,亲切地说:“文学很重要,文学是基础。你们不仅要练习笔头表达能力,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当茅爷爷听说文学社的张阳军同学获得了市“可爱的中国”征文一等奖时,高兴地和他握手,连声说:“很好,很好!”同学们把一本贴有科技活动和镇江名胜风景照片的精致影集献给茅爷爷,茅爷爷笑着说:“太感谢啦,我留作纪念。”在阵阵欢声笑语中摄影师为茅爷爷和孩子们留下了一个个珍贵的镜头。
茅老离开二中后,乘车来到五条街,因车辆无法开进南门大街和梳儿巷,茅老只好停车深情凝望。他对随行的同志说:“这里面是草巷,草巷里有两个mao,一个是钩儿毛,一个是草头茅,我是草头茅。这里是我的老家。我印象中这附近有个陶家花园,有小山,还有……”
茅老回北京后,于4月17日给二中校长来了信:“日前因参加大百科土木工程卷编委会成立大会,欣见梓里建设新面貌,荷承贵校师生为集会欢迎。回忆1981年9月18日故事会,彼时南北千里遥隔,今欢聚一堂,互通情怀,深感喜慰。两年前寄赠的照片一组,又承重加装帧,汇成一册,可称富有意义的纪念品,特向贵校全体师生敬致深切谢意。”
1985年1月9日是茅老90寿辰,二中师生致电祝贺。茅老在复信中写道:“承贵校师生为我九十岁生日致电祝贺,深感盛情。1984年4月访问贵校时受到热情接待,借此,我谨向贵校师生祝愿学业精勤日进,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心家乡梦溪园的建设
1985年是晚年定居镇江的宋代大科学家沈括逝世890周年,镇江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决定联合举办学术讨论会,并拟请茅老为纪念活动的顾问。初夏时节,市政府委派三位同志赴京拜望茅老。他们在约定时间到达茅老家,在宽敞的会客厅西侧的长沙发上坐定不久,茅老便在秘书搀扶下步入客厅,落座在单人沙发。茅老说:“我右耳不便,坐在这里,可用左耳听你们讲话。”他们取出小录音机,并征求茅老意见,茅老点点头:“当然可以。”
他们首先取出两张照片,说这是茅氏宗祠的旧址,现为梳儿巷小学。茅老高兴地说:“我已请人去看过了,只是没有看到照片。今天看到照片很高兴,谢谢地方政府。作为学校也很好。”
他们说明来京主旨后,茅老欣然表示:“沈括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乐意当纪念活动的顾问。只是我老了,还是你们工作辛苦。”接着他们汇报了家乡的建设成就和城市面貌的变化。茅老不禁喜形于色。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秘书低声地对他们说,茅老听到家乡的消息十分高兴,精神也特别好,你们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时间。于是他们又汇报了镇江的港口建设。当说起大港的码头,茅老问:“就是赵声家乡的那个大港吧?”他们说到高资港时,问茅老:“还记得高资吗?”茅老深情地说:“岂止记得,高资蒋乔那里还葬着茅家的祖先呢。”茅老接着又说:“我前几天到外地去了,镇江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精华,我未能去看,很遗憾。”
沈括纪念活动决定征集一批当代名人字画,尤其想征集一批当代科学家的题词。钱伟长、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的墨宝已先后寄到镇江。他们请茅老写“梦溪园旧址”几个字。茅老说:“我可以为梦溪园题词。但为什么写‘梦溪园旧址’呢?那里本来就是梦溪园嘛。”一席话使他们茅塞顿开:“就请茅老写‘梦溪园’三个字吧。”
汇报近两个小时,他们怕茅老劳累,依依告别了。茅老起身送别,他们三人十分不安,再三恳请留步,但90岁高寿的茅老还是坚持把家乡的代表送到客厅门口。
不久,就收到了茅老题字。“梦溪园”三字为瘦金体,其骨架端秀劲挺,其气质平和简静。茅以升署名下方的一枚朱红印记尤为夺目。经文管会研究,将茅老的“梦溪园”三字作为沈括纪念馆正门的标志。
石工按茅老的字迹,精心刻成石额,并将字体油漆成铜绿色,将印记染上朱红色。石额置于大门门楣。行人驻足,光彩照人。现在梦溪园已成为镇江市的旅游景点之一。
之后,茅老又应邀先后为地方志办公室题写了“镇江要览”书名,为市科协题写了“镇江科技活动楼”。
爱乡思乡 老而弥笃
1987年9月29日,茅老参加钱塘江大桥建桥50周年纪念活动后,返京途中特来家乡,下榻在一泉宾馆。
9月30日上午,茅老由市政协秘书长钱永祯陪同,坐着轮椅,游览了金山寺。接着,又前往蒋乔乡嶂山脚下,祭扫了茅老父母的坟茔,茅老的两个女儿登上山腰,在祖坟前凭吊,市政协还送了花圈。茅老因行动不便,由市公安局警卫科张国勤同志推着轮椅,在山脚下悼念茅家的祖先。这次嶂山之行了却了茅老的夙愿。
30日下午,市政协就如何开展人民政协工作召开座谈会,茅老的秘书许宏儒代表茅老出席,并做了发言。下午3点,茅老接见了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邬伯翔等三人。92岁高龄的茅老见到大家时,特意从沙发上站起来一一握手,面带笑容地说:“我们都是‘九三’人,都是一家人啊!”邬伯翔紧紧握着茅老的手说:“我代表镇江全体‘九三’社员来看望您,欢迎您到家乡指导工作,祝您健康长寿!”
当他们向茅老汇报镇江“九三”的工作时,茅老高兴地不断插话,问到镇江“九三”的历史和镇江的建设,并且说:“九三学社是一个民主党派,是政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参政议政上多发挥作用。我们九三学社又是高、中级人才荟萃的地方,要发挥他们在科技、教育、医卫等方面专家的特长。”茅老在亲切会见大家后,十分愉快地和大家合影留念。
当晚,茅老一行在市委书记孙秉谦、市委秘书长周大平、市政协秘书长钱永祯的陪同下,同家乡人民一起在伯先公园欢度中秋、国庆佳节,并观看了国庆灯展。茅老觉得能在晚年到父辈的战友赵伯先烈士的纪念公园里,同家乡人民共度佳节,深感快慰,他不时地通过秘书向家乡人民致以节日问候。
10月1日上午,茅老一行参观了梦溪园。
10月2日,茅老抽暇去了扬州,那是茅老与戴传蕙女士结婚的地方。
茅老似乎已预感,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最后一次与家乡人民在一起,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他似乎做完了他要做的一切,又似乎觉得家乡还有许多事情等待他去做。但是他毕竟走过了人生92个春秋,太疲倦了。回到北京不久,他不慎跌倒,开始了两年的病榻生涯。
茅老住院期间,党和国家极其关心,李鹏等领导同志曾专程前去探望。茅老身在北京医院,却情系故里。1957年年底起任茅老秘书的郑淑涓同志对镇江市领导同志说:“茅老弥留之际,多次对我说,车来了没有,我们回家去,小郑,我们回镇江去。”长女茅于美教授忆道:“家父十分思乡,愈老愈烈,他常常谈起镇江的香醋、肴肉和早点干丝……”
1989年11月12日茅老与世长辞,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按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治理丧事。11月14日,镇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九三学社、市科协、市二中分别发出了唁电,并派出由应国根副市长等同志组成的代表团赴京悼唁。27日下午,镇江市的代表们向安卧在鲜花丛中的茅老遗体鞠躬致哀,向茅老表示家乡人民的沉痛哀悼。28日上午茅老的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正中位置。
按照茅老生前的遗愿,今年4月28日,茅老的部分遗物由其亲属捐赠给镇江市的人民。这批捐赠的遗物有各种著述、书信、资料手稿;各种中外奖章、荣誉证书、任命书、委任状;各种录像录音带、社交活动照片以及茅老生前长期使用过的工作、生活器具共4大类800余件。其中包括茅老建造钱塘江大桥时使用过的自制测绘工具及部分资料、早年留学美国时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毕业证书,以及一些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写给茅老的信件等一批重要史料实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镇江市人民政府将把这些遗物整理公开陈列,供各界观瞻研究。
敬爱的茅老,您安息吧!
您给家乡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您将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宋志成 执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