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茅以升-关注着科学的后备大军——记茅老对少儿的关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郑延慧

    茅老不仅是在科技界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还是一位十分关心少儿科普事业、十分热爱孩子的长者,这方面的事例,桩桩件件,令人难忘。

    传播科学的种子

    茅老对少儿科普工作的关心,可以追溯到30年代初。那是1932年,一位政治学教授登门拜访茅以升,带来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大卫·狄慈新近出版的一本书,书名《科学的故事》。他说:“茅先生,这本书写得极好,就连我这个外行看了也被它吸引住了。”茅以升接过来一看,果然,不但装帧精美,而且把科学内容写得极为生动有趣。他顿时萌生出一个念头,如果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对我国的孩子会大有益处的。他就把这本书留了下来,交给正在攻读英语的长子茅于越,让他利用学习英语的机会,把它翻译成为中文。于越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茅以升的督促和帮助下,于越将这本书翻译出来了。茅以升亲自审校后,交付出版。这本书分宇宙、地球、原子和生物四大部分,是一本很好的科学启蒙读物。它出版在中国人民热切盼望“赛先生”的30年代,犹如在广大青少年和儿童中,播下一批科学的种子。

    然而,在茅老的一生中,更多的还是自己提笔为孩子们写作科普作品,鼓励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1959年,茅以升应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邀请,为《科学家谈21世纪》一书撰写了《桥梁远景图》一文。在这篇作品里,茅老既回顾了人类发明桥的历史,更多的则是带领少年一同去瞻望明天的桥梁:

    “将来一定会有水中没有桥墩的大桥。”

    “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

    “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像这样吸引人的科普作品,茅老还为少年儿童们写了不少,它们不都是茅老在少年儿童的脑海中播下的科学种子吗?

    检阅我们科学大军的后备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茅老更是以满腔热情关注着孩子们——我们科学大军后备力量的成长。

    1955年8月9日,茅老在北京市北海公园的少年之家参加了少年儿童联欢会。参加联欢的小朋友都是科学技术的爱好者,他们表演了自己制作的电动铲土机、人工降雨器等科技模型。茅老看了十分惊喜。第二天,茅老又去参观了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会,看到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原子能电站模型,各种能走的、会飞的、可游的动力工具模型,以及各种动植物标本。一打听,这许多作品都出自于9-15岁的小学和初中学生之手,他们有男生,有女生,来自祖国各地,包括了十几个民族,这更使茅老感到振奋不已。事后茅老就以《检阅了我们科学大军的后备力量》为题,著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文章写道:“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使我十分惊喜”,“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何时的儿童曾经有过这样一天!”他还说:“这加强了我们对未来科学家们的教育的责任感。”

    要增强爱国心和自信心

    茅老对于少年儿童的科普工作一向是十分爱护和支持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少年科普刊物《我们爱科学》复刊。作为这一杂志的创办人和主持人,我和另一位同志一同去拜访了茅老,向他请教如何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茅老兴致极高地说:“我觉得为孩子们办这样一份刊物很重要,爱科学是人的本能。”他说:“科学就是认识自然规律。宇宙间现象多得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在各种自然现象面前,就是盲目的、被动的;知其所以然,人就会是清醒的、主动的,就可以预报它的发展趋势和结果。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知其所以然。”接着他又强调:“在科普教育方面,要介绍一些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的科技史,要增强孩子们的爱国心和自信心。”

    在这方面,茅老是身体力行的。他历时数年,精心主编的40万字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现已出版问世。

    1986年,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电视台、上海市科协《科学生活》杂志联合举办“天使杯”智力玩具设计大奖赛,我又很荣幸地请到茅老担任这一活动的顾问,虽然他那时健康情况已不是很好,还坚持为这一活动亲笔题了词,给予关心和支持。

    从小得到的启发

    茅老如此重视少儿科普工作,不是偶然的。他正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逐步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和科学家的。

    1981年“六一”儿童节,茅老来到上海市少年宫,向孩子们讲了几个他自己儿时的故事,孩子们听了在笑声中深受启发。

    茅老儿时对“走马灯”惊奇不已,问了大人才知道,轮子从中心到四周有许多“叶片”,蜡烛的热气上升,就能使叶片转动。他想,如果热气大点,轮子不是会转得快些吗?于是他多点了一支蜡烛,那轮子果然转得更快了。他欣喜之余,得到了一些新的知识,现在看来就是进了科学的门了,也就是开始“爱科学”了。

    茅老10岁那年,端午秦淮河赛龙船,因为人太多,挤断了栏杆,踩塌了桥板,溺死多人。他虽因胃疼没去,但却从此对造桥发生了兴趣。

    最有趣的是茅以升讲他小时候怎样锻炼记忆力的故事。他背诵数学里的“圆周率”,直记到小数点以后的100多位。

    《儿童时代》一位编辑,听了这些故事,觉得很有意义,当即向茅老约稿,茅老满口答应。当晚,茅老扶病伏案,写了一篇关于他自己童年的故事,名为《从小得到的启发》。

    这篇作品在《儿童时代》发表以后,许多小读者得到了他们的“从小得到的启发”。

    有一天,北京市育民小学有10名少先队员到茅老家中过科学队日,一位名叫樊晓晖的三年级同学,看过《从小得到的启发》,要和茅爷爷比试,看谁先写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因为他正向茅老学习,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呢!

    茅老高兴地说:“好啊!60多年来我还没有遇到过对手,现在遇到了,还是位只有9岁的小朋友。”

    樊晓晖拿起笔,写到第100位,竟比茅老快了两秒钟。可一看茅老写的,却是101位。樊晓晖纳闷地问:“茅爷爷,咱们不是比试谁先写到100位吗?您怎么写了101位?”

    茅老笑呵呵地说:“孩子,圆周率后面的小数,其实是无穷无尽的,我写101位,用意是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无穷无尽的,不能到此为止。”

    樊晓晖听了,很受启发,后来在全国小发明比赛中得过两次奖,还到中南海的礼堂向中央首长汇报过呢!

    从1978年到1981年,茅老在人民大会堂等处做过多场科学讲演,小听众达6万多人次。

    茅老爱孩子,孩子们更爱茅老。江苏无锡市延安小学的少先队员,集体为茅爷爷画了一幅画,用画代信寄给茅爷爷。河南新乡市解放路第二小学的138名小学生,给茅爷爷送来138只鸡蛋,代表着138颗可爱的童心。当时茅老正因为准备出国访问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还是请秘书帮助买了70多本书送给同学们,并连夜写了复信,鼓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为将来攀登科学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说,他很愉快地接受了同学们的邀请,愿意担任他们特邀的校外辅导员。

    茅老给孩子的“从小得到的启发”,必将对科学后备大军的成长发挥喜人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人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