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国人的圣经-前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一人,天下一家”,这是中国古谚。

    意思是说天下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都可以以兄弟姐妹相称。这是先秦人的理想,但要实现这一理想却不容易。虽然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通讯工具的进步,地球似乎也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真的成一家人了。但是若从心理或是精神上言,相处越密,矛盾冲突反而愈增,尤其在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宗教与宗教之间存在的不同成为冲突日益加剧的导火索,因此要实现“中国一人,天下一家”的理想,每个人都必须放大心胸,相互包容,考虑他人的利益。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一个一以贯之的恕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了“仁者,人也”的境界。把这种恕道用于宗教领域,就会产生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效果,因此,世界上的任何宗教,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佛教,虽它们之间偶尔互有冲突,但他们都与孔子之学有相汇的地方。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也因此,《论语》可以被称为人类的圣经。当然,《论语》能被称之为人类之圣经,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论语》是站在天下的高度,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立场、也不局限于一个阶级的立场看待问题,而是超越国家利益、超越阶级利益,因此,《论语》中体现的精神是天下学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论语》真可称之为“人类之圣经”。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教导我们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也就是教我们如何立身处世,在社会上做人。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孔子仁道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它不是法律,不是理论,也不是一种神秘的启示,它只是普通人共有的一种内心感觉。忠恕之道,即是忠与恕的结合,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如何对待别人的最低要求,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我如何对待别人的高水准要求,同样也是别人如何对待我的高水准要求。比如,我与人打交道,首先我不要别人欺骗我,那我也不能欺骗别人,这是我们之间最低的要求。进一步而言,就是我要求别人对我诚信,我也必须对别人诚信,这个要求就是高水准的要求。诚信比不欺诈内容更丰富,诚信是从内心到行为都是一致的,表里如一,而不欺诈只要做到行为上的不欺诈就可以了,至于内心是否诚敬却不尽然。

    孟子提出“爱”和“敬”,谁不喜欢人家爱,人家敬?所以我必须要爱人敬人,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假如人与人之间都以敬爱相待,那么整个社会不就和谐了吗?孝道的提倡正是对父母之爱的一种回报,《诗经?小雅?蓼莪》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正因为人世间有此深挚真切的爱,才激起人子的一片孝心。孝心就是一种感恩之心,孝道就是一种感恩之道。

    钱穆先生说:“窃谓孔子思想之重点和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来。此原则繄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只‘道德’二字便是。”[1]

    孔子所讲的道德并非一般哲学中特有的概念,而是直指人心的,是人们共同的心情、共同的行为。“忠恕”即是一种道德,只要以忠恕待人,受者不会拒绝或不欢迎,而施者也不会感到不愉快和不满足。“敬爱”也是一种道德,只要敬爱待人,受者不会拒绝或不欢迎,而施者也不会感到不愉快和不满足。

    《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语》中的“仁”是儒家理想中人道的代表,“仁”是一种人心的境界,也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即做人之道。人与动物同有心,但动物的心只限于个体求生存的活动上,只有人心不仅为自己求生存,还在同类中相互感通并有为他人以及人群谋利益的境界。孔子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诸如家庭、社会、政治与教育等。孔子讲的家庭,其中心在于父母与子女,即孝慈之关系。在社会与政治方面,孔子极富有人道主义,倡导爱民,施行仁政,以天下有道与天下归心为政治理想和施政的基本原则。

    从内容和形式上讲,孔子思想不是一种宗教,但就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之广之久而言,远非宗教能比,因此,称《论语》为中国人的圣经一点也不为过。

    《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那么《论语》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者,伦也;“语”者,叙也,从字面的意义来看,《论语》就是一部有关伦理言论的著作。《论语》共分二十篇,四百七十八章,每篇篇名以开头两个字取名,正文形式活泼多样,有语录,有对话,也有故事。这也正体现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即“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意思是说,我与其讲大道理,不如表现在具体的事件故事中更为深刻明显。

    学习《论语》,如果不能从义理、考据、辞章三方面进行研读的话,仍然难以把握要领。对于一般注重实际应用不是专门从事学术工作的读者来说,如果不下一番工夫的话,是很难领悟《论语》的精神、框架和要义的。鉴此,笔者作了一次大胆尝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论语》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十篇内容。上部分自人性第一始,依次为仁爱第二,礼法第三,中庸第四,主要是孔子思想的理论,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而实施礼法,礼法的精神是仁爱,中庸则是孔子的哲学核心。下部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具体化,自君子第五开始,依次为学而第六,识人第七,为官第八,为政第九,人生第十。

    这种分析方法既注重了《论语》中对“士”的教育,也强化了《论语》对普通人的教化。比如,君子第五、为官第八、为政第九等多为对“士”的教育,而“人生第十”中多为对普通人的教化,具有普世意义。这不仅使佛家的“人人皆得成佛”和儒学的“人人应做圣人”的精神相吻合,而且深入体现了《论语》的普世意义。南宋陆象山(九渊)说:“我不识一字,亦可堂堂地做个人。”此处堂堂做人,当然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不圣也君子”。这话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孔子的“士教”有出入,但就孔学的“有教无类”及“下学而上达”这一平等的平民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本书还有意加进去了一些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体会,对国人重塑企业家精神和财富理念也许会有些启迪。

    此外,本书在解读和诠释《论语》时也注入了一些新意,使《论语》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同时,在章句上也多有省略和简化,这样学习起来易于掌握重点,易于把握精神原则,学以致用。

    把《论语》原来的二十篇调整为新的十篇,从逻辑上言似乎更明晰了,更有条理了,也更有学术味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太定型了,缺少了《论语》原典二十篇的柔性和模糊性,自然也就缺少了永恒性,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国人做学问并不想科学就是科学,艺术就是艺术,宗教只是宗教,可以各自独立。却要在科学、艺术、宗教背后寻求出“道”来,此即艺术、科学、宗教的相通处,同时对这种“道”的阐述也不像西方人那样运用逻辑推理、下定义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这正是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的思维区别,也是中国人的智慧所在。过于明晰的东西,就缺乏生命力,缺乏弹性,缺乏空间性,过刚而柔性不够,反而不能成为一直活着的传世的经典。中国的经典则体现出柔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这也许是中国文化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论语》原典正是这样,它可以在不同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新的诠释依然发出灿烂的智慧之光,照耀人类新的时代。

    注释:

    [1]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0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