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站在“大学才子”的肩膀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一件过失辩解,往往使这过失显得格外重大,正像用布块缝补一处小小的破孔,反而欲盖弥彰一样。

    ——莎士比亚

    (一)

    一个人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在中世纪,英国的戏剧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出现的就是神秘剧,它主要是根据《圣经》中的一些故事稍作改变而成的宗教戏剧,通常只在教会节日中出演。

    随着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神秘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寓言剧进入英国戏剧行列。这种剧型除了进行道德说教之外,没有其他的特色,剧本缺乏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舞台上只有诸如邪恶、善良、愚蠢、聪慧、痛苦、欢乐等拟人化的角色,非常枯燥乏味。

    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插剧,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中演出的一种插曲式的短剧。这种剧型出现在15世纪末期,开始时与道德剧联系密切,说教性强,后来逐渐以喜剧形式代替了说教。

    16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戏剧文学创作当中。一些大学的教师开始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戏剧进行创作,并由他们的学生来演。其中最值一提的,是16世纪30年代时伊登公学的校长尼格拉斯·犹大创作的第一部英文喜剧《拉尔夫·劳埃斯特·道埃斯特》,以及50年代时两位知识渊博的法学家托马斯·塞克维尔和托马斯·诺尔顿创作的英国第一部悲剧《高伯达克》。

    不过,这些创作和演出都只限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到了16世纪80年代,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渊博且拥有卓越才华的“大学才子”们才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并逐渐推广到社会,这才给英国的戏剧带来了真正的革命。

    “大学才子”派的主要剧作家有马洛、李利、基德等人。之所以要介绍这些人,是因为“大学才子”们既是引导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先驱,也是他曾经效仿的对象。正是在这些人的创作基础之上,莎士比亚才步入了自己戏剧创作的辉煌时代。

    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中才华最卓越、取得成就最辉煌的一位,在文学戏剧史上享有“诗剧的晨星”、“英国悲剧之父”的美誉。他是在莎士比亚以前英国戏剧界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马洛曾在剑桥大学读书,并在那里系统地学习过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等课程,还连续拿到了艺术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毕业后,他将自己的卓越才华献给了戏剧创作。

    马洛对英国戏剧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发明了无韵诗。他创作的无韵诗气势恢弘,激情昂扬,充满了力量。这种戏剧诗体最大限度地适应了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奋发的时代精神。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帖木儿大帝》中,当帖木儿的爱妻泽诺克丽特将死之时,悲痛欲绝的帖木儿高呼道:

    把大地砍斫,让它裂成两半,

    我们要闯进魔鬼居住的宫殿,

    一把揪住命运三女神的头发,

    把她们丢进地狱的三道壕沟里,

    因为她们夺走了我心爱的泽诺克丽特。

    这种充满激情的无韵诗体深深地吸引并感染了年轻的莎士比亚。在他最早创作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中,当弱小的安夫人面对杀害自己丈夫的理查喷发出仇恨的诗句时,同样有着悲壮的激情与力量:

    啊,上帝呀!

    你造了他的血,就该为他复仇;

    啊,大地呀!

    你吸了他的血,就该为他伸冤;

    或是让天公用雷电击死这个杀人犯,

    或是让大地裂开大口把他立刻吞没。

    当莎士比亚刚来伦敦,还在剧院里做杂事时,马洛就已经在戏剧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了。23岁时,他创作出了第一部知名作品——《帖木儿大帝》,在英国剧坛引起巨大轰动。

    在这部作品中,马洛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却又野心勃勃的征服者形象,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精神。同时,剧本还强调“天国的幸福绝对比不上尘世的快乐”这样的人文主义观点。在这部史诗般的悲剧中,始终表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典型主题——歌颂人间的生活、现世的快乐,从而被认为是英国人文主义戏剧繁荣的发端。

    此后,马洛又创作了《马耳他岛的犹太人》、《爱德华二世》、《巴黎大屠杀》、《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多部戏剧。

    遗憾的是,1593年5月30日,马洛因意外被刺身亡,年仅29岁的巨星幽然陨落,令人扼腕。

    (二)

    约翰·李利(1554-1606)是“大学才子”派最年长的一位,也是对莎士比亚早期戏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

    约翰·李利创作了一系列喜剧作品,如《昂迪米恩》、《斑比妈妈》、《亚历山大和坎巴斯帕》等,使英国戏剧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的喜剧模式,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

    李利的代表剧作是《亚历山大和坎巴斯帕》,该剧取材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历史。故事讲的是:

    国王亚历山大爱上了底比斯的女俘虏坎巴斯帕,于是命画师阿陪里茨为自己画一幅坎巴斯帕的画像。然而在画像过程中,阿陪里茨也爱上了坎巴斯帕。为了能与坎巴斯帕多呆一会儿,画师将自己每天画好的画像都撕掉。

    后来,亚历山大发现了这个秘密,但并没有惩罚画师,而是成全了阿陪里茨和坎巴斯帕的爱情,而他自己则投身于保卫国家的战斗当中。

    在这部喜剧中,阿陪里茨所唱的《丘比特与我的坎巴斯帕》更是成为伊丽莎白时代最为流行的歌曲之一。

    李利创作这一系列较高级喜剧的意图,就是要激起观众内在的真正快乐,让他们能有温和的笑声,而不是外在的轻松和放肆的大笑。因此,他的喜剧基本都是在宫廷演出,观众也都是上层社会的贵族等。

    另外,李利还最早用散文来代替诗歌对喜剧语言进行了改革。在他之前,喜剧都是用诗体来写就的,所以自古希腊起,喜剧都被称为“戏剧诗”。

    李利的喜剧是用散文写就的,观众看完他的喜剧后才发现:原来散文比诗歌更能很好地表达喜剧特有的轻松幽默的情感和敏锐聪慧的思想。

    李利的喜剧成为莎士比亚后来进行喜剧创作的楷模,同时李利在创作喜剧时所用的轻松流畅的笔调对莎士比亚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才子”派当中,托马斯·基德(1558-1594)是唯一一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曾在伦敦最有名的麦钱特·泰勒学校就读,这让他在拉丁文和其他学问方面都受到了非常不错的教育,使他能够在戏剧创作方面可以与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齐名。

    基德的主要戏剧作品是《西班牙悲剧》,是伊丽莎白时代第一部反映凶杀和复仇的悲剧作品。从此之后,剧坛上便涌现出大量的复仇剧,莎士比亚后来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就深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这些“大学才子”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照亮了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一颗巨星日后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也预示了威廉·莎士比亚日后的崛起和辉煌。

    (三)

    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并不出色,但他对左右观众情绪的技巧却把握得相当稳妥。以他当时二十八九岁的年纪,自然还没有深厚的功力写出《哈姆莱特》这样精彩的剧本,而观众也没有相应的心理能力来接受它。因此,莎士比亚一直都是通过创作而学习,与观众一同成长。

    莎士比亚初期创作的作品显得稚嫩而拙劣,观众的反应也很平淡。但重要的也正在于此——他一直都在关注着观众的反应,并一直以观众的反应作为自己创作的基准。

    天才的人并非都是一举成名,相反,他们都会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起步过程。莎士比亚也是如此。但他很有心计,在剧院打杂期间,他就经常悄悄观察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当演员不足或需要临时演员时,他也会在舞台上扮演一些配角。渐渐地,他的演技不断提高,不久便被剧团吸引为正式演员。

    虽然演出忙碌,但莎士比亚还是经常抽时间看书、写诗,并协助别人改编剧本。因为剧院需要不断更新剧目,这就需要有人提供剧本。为了提高上座率,好的剧本不仅价格昂贵,有时还可能供不应求,这种情况给莎士比亚提供了创作剧本的机会。

    雨果曾对莎士比亚的出现这样说过:

    “莎士比亚是个天才,上帝故意没有紧紧地对他加以羁绊,让他得以勇往直前,并在无垠之中自由地展翅翱翔。每隔一个时候,世界就会产生一个这样的天才。”

    1589年前后,莎士比亚可能参与编写了两部历史剧,一部是《战争让大家成为朋友》,是手抄本,但没有署名,现存于不列颠图书馆,剧本写的是11世纪初有关争夺英国王位的斗争故事;另一部历史剧是《爱德华三世》,可能于1596年或1599年出版,不过也没有署名。

    1589年,莎士比亚创作了第一部明确作者是他的剧作——《错中错》。这部戏剧是根据罗马喜剧学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改编的,莎士比亚将剧中原来的两个孪生兄弟又加上了一对,让情节更为复杂。

    这部喜剧完全是靠误会法演绎出来的,主人公大小安提福勒斯和他们的仆人大小德洛米奥是两对孪生兄弟。当4个人在街头不期而遇时,这4个人及与他们有关的人总是把主人或仆人弄错,结果演绎出一出误会百生、令人捧腹的闹剧。

    比如,小德洛米奥奉主妇之命出门寻找主人小安提福勒斯时,在街上遇到了大安提福勒斯,两人怎么也无法说到一起去,于是大安提福勒斯将他当成自己的仆人大德洛米奥痛打了一顿。

    小安提福勒斯向金匠定制了一条项链,结果金匠将项链误交给大安提福勒斯,回头却向小安提福勒斯要钱。小安提福勒斯没有拿到项链,当然不会给金匠钱,于是金匠将他送进了监狱。

    小安提福勒斯错将大德洛米奥当成自己的仆人,让他回家取钱为自己担保,大德洛米奥却误将钱交给了大安提福勒斯。大安提福勒斯被小安提福勒斯的妻子误当成自己的丈夫留在家里,自己的真正丈夫小安提福勒斯却被关在门外……

    这部喜剧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作品中最短的一部。戏剧虽然有他自己创作的部分,但模仿痕迹依然很浓。不过,这毕竟是莎士比亚最初的尝试,也是他从事戏剧创作的真正开始。

    此后,每年莎士比亚都至少为剧团写两部戏剧。这些戏剧也开始涉及到人类更为广泛的领域,直到他将整个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搬到伦敦的舞台之上,用他所谓的“一整只手,或者至少一只大拇指”创作出了220多出戏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