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感动叫“守口如瓶”-换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充满变数,所以人生必然是个不断选择、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如果没有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不管他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人,都不会拥有真正完美快乐的人生。人不可能永远只是获得,而从不失去,珍惜曾经的拥有,就是种最好的生活方式。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老方丈每次给众僧们发放从佛龛上撤下的供果时,僧侣们领到的供品从数量到品种上都不尽相同,有的僧侣甚至领不到任何供品。

    有一次,一个没领到供果的和尚,非常委屈地去问方丈,为什么没他的份儿。方丈说,正月初三下大雪,你起床晚,没参加扫雪;二月初三去化缘,你回来的最早,却空手而归……当然就没你的供果了。

    另一次,一个没领到供果的小沙弥,非常疑惑地去问方丈,怎么没他的零食呢。方丈说,与你一起入寺的其他的沙弥都会背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了,只有你还不会背;另外,你在值更的时候,还多次偷偷地打盹……当然就没你的供果了。

    还有一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和尚也没领到供果,很没面子,他面红耳赤地问方丈,怎么会没有他的供果呢。方丈说,首先,你对寺院里新来的僧侣们没尽心尽责,光顾着自己修身养性了;再就是,你对一位施主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没有认真回答,辜负了施主的信任和尊重,有失出家人的品格,当然没你的供果了。

    经过多次的供果“风波”之后,该寺院的僧侣们都改称供果为“因果”了。

    是的,不阴天是不会下雨的,不寒冷水是不会结冰的。什么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要想取得某方面的利益或成就,就得先把“前因”做好、准备好,才会拥有理所当然的“后果”。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地阐述了因果的本质。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来就是这样的,从时间上来说,由于无数的异时因果连续的关系,从空间上来说,无数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组织成为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罗网相互交错。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续不断,就叫做因果规律。也就像旋转火轮一样的流转不停,终而复始。

    圆瑛大师也曾开示弟子说:“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若能牢记心中,便可以减少许多烦恼,身心得到自在安乐。佛教除说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就是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门,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来,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这样的因缘原理,正是佛教对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唯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的基本认识。

    世事的纷扰,内心的挣扎,总使人觉得人生是那么的寂寞无助,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名状的忧伤中。很多无奈苦恼的事,我们很难摆脱;世上有太多的忙碌紧张,我们无法逃避。面包是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去孜孜以求;欲望却是人性的膨胀,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心计劳力,比起单纯的物质需求还要让疲惫憔悴。常常地,内心那股压迫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因而时时感到焦躁不安。此时,理想与爱情已经成为物余,成为梦中美丽的幻象;心灵的安宁被物质被欲望所奴役;心态的失衡使人生走向悲哀无助,若到极处,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这样的话,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愈加显得珍贵了。古人曰: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气象之下,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流水。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善待一切。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这是多么博大恢宏的心境!又是多么荡人心魄的情怀!为了珍惜一颗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极为坎坷的历程,历了险峰,经了幽谷,才发现世事沧桑,如梦、如幻。

    一切从生命出发,我们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一面对生命尽心呵护,一面又悉心体验,东涌西没,毫无蔽障,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因此,平常心不仅使人具有大海一样的气度,还使人稳重如山。狂风暴雨之中,惊涛骇浪,松林翻滚,可大海深处平静如昨,山岿然不动,以如此胸怀去实践人生,就无所畏惧,对困难也绝不退避。诸葛亮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然面对人间是是非非,保持心灵宁静的同时,不忘对理想的追求,对宝贵生命的敬畏。

    禅所赋予我们的其实也是这样一种心态,一种平常心。对待事物坦然、洒脱,看事物要看“其宗”,而不要被它的外在表现所迷惑,不要让纷杂的事情扰乱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淡淡的感悟: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达摩提出的第四个生活方策,就是无所求。千万不要把“无所求”误会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无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确意义是如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本质实现生活。记住这句话吧!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实现;追求的结果是苦恼,实现的本身就是快乐。

    量宽福厚,器禄薄

    参加越战时的一个士兵,打完仗回到国内,在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们能够答应。”

    “你说,是什么?只要不过分我们就一定答应。”父亲在电话里说道。

    “是这样,我有一个战友,在越战时,我们很要好,我想把他带回家跟我们一起生活。”

    “当然可以。”父亲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但有件事我必须提前告诉您,就是我们在一次执行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他不小心被地雷给炸伤了。”儿子又说道。

    “听到这件事我感到很遗憾,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父亲用比较含蓄的口吻说道。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儿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没等父亲说完,儿子就挂上了电话。

    过了几天,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停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是令人欷歔感伤的,但绝对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残疾士兵的父亲,能够不带有色眼镜,而选择真心地接纳残疾人,这个悲剧就绝对不会发生。可见,宽容产生的爱,要远远大于那种虚伪的爱。在现实的生活中,残疾人虽有着残疾的躯体,但他们也同样拥有一颗鲜红的心,渴望被别人接纳。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善心拿出来,给予他们最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歧视他们。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受到别人故意的或一不小心的伤害,大多数人习惯于拿起武器进行反击。如果反击能够让对方停止对你的继续伤害或弥补造成的损失,那确实是应该采取的正确行为。但以仇报怨一定会大快人心吗?

    实际上,有太多人在报复了别人之后,非但未能感到快乐,反而陷入更大的痛苦,更有人因此觉得空虚、失落,甚至从此失去活下去的动力。为什么呢?

    袁绍进攻曹操时,陈琳写了三篇檄文,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气得曹操当时全身冒火。

    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欣赏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摒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人漫长的一生,本来就伴随有酸甜苦辣,没有人会一切都顺利、一直都顺利。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千万不要心存报复,而是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宽恕的美德,因为那样能够让苦难变成快乐。千万不要长久地仇视他人,要懂得用宽恕的心去看待仇视自己的人,因为宽恕能够化解仇恨,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正直的冉·阿让被不公平地判刑入狱,在19年的牢狱生涯之后,他变得对世界愤慨和仇恨。他决定在出狱后报复这个社会。出狱后,他找不到栖身之所。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热情地招待他吃饭住宿。而冉·阿让却在半夜偷走了主教家里的银器。后被警察抓住,送至主教面前。主教非但没有把他送到监狱,反而又送了两个银烛台给他,并且对他说:“你要答应对我承诺。你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冉·阿让那颗本已种下仇恨的心被主教唤回了善良的本性。一直到死,他仍保留着那对银烛台,恪守着他内心对主教教诲的遵从。

    宽恕是人生最大的恩惠。主教送给冉·阿让的就是这种比银器更贵重的礼物,主教用银器赎回的不仅是冉·阿让的自由,更是把他灵魂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里救了出来。如果不是主教的宽恕挽救了冉·阿让的话,那么这个“悲惨世界”就会更加悲惨。

    宽恕别人不仅度人,也能修己。《菜根谭》有语:“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又云:“量宽福厚,器禄薄。”善宽恕别人的人因心怀坦荡而延年益寿,因不斤斤计较而远害避祸,因引人向善而受人敬仰。

    淡淡的感悟:

    友善地接纳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必能和谐,那些本来怀有恶意的人,也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相反,如果你处处提防别人,就算没有恶意的人在你眼中也会变成了有恶意的了。

    滴水石穿,欲速则不达

    程颢说: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程颢不仅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实干家。他的“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这句话,不仅是理论推演,也是经验之谈。因为他就是这样做的,并且行之有效。

    程颢少年时即志向远大,曾自言其志云: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意思是要成为一代宗师,承担起传播儒家道统的大任。他这个目标可谓远且大,但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不断努力,到20岁时,就以博学而闻名。

    程颢为官后,积极推行儒家政治路线。他任上元县主簿时,此处赋税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富民占有好田,赋税却很轻;穷民拥有的远郊田,购价虽低,赋税却很重。程颢决心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他帮助县令筹画良策,平均赋税。由于这一措施对富人有损害,引起他们的不满,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程颢既不让步,也不强进,积极进行宣传解说工作,对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一一加以解决。后来,新的赋税政策终于得以推行,无人敢公开反对了。

    县令去职后,程颢代其职务,当上了上元县令。他接任时,民情十分复杂,诉讼每月不下二百起。程颢处官有方,不到一个月,诉讼案件大大减少。他还发动民工,进行水利设施改造,使粮食获得丰收,为地方办了一件大好事。

    程颢还积极向县民宣示儒家礼教,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人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他还按照儒家政治思想管理政事,度乡村远近为伍保,让乡民们互助协作,你我相帮,患难相扶。对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责成其亲戚、乡亲予以照顾,使他们不至于生活无着。他还在各乡兴办学校,有空时亲自去视察,召集父老乡亲座谈,以了解民情。他有时还亲自为学生讲解课文。对不善教育的老师,他就予以更换。

    后来,他调任晋城县令,任职期间,也实行了不少惠民措施,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他离任那天,人们对他依依不舍,群情激动,以致哭声震野。这说明程颢在年轻时期,就是一个忠实地实践儒家学说的人,并且始终不忘传播儒家道统的目标。他最后成为一代宗师,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在生活中,有些人自认为有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是发财、出名或当官。但他们从来不知道从贫穷到富有的路程有多远,从来不知道从凡人到名士的差距有多大,从来不知道从平民到政客的界河有多宽,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出发。他们只好用幻想跨越现实跟目标的距离,比如用两元钱买到一注特奖彩票,或者受到某个贵人的特别青睐……这样的人生目标,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并不是真正的目标。好比那个“桃花源”里的故事一样: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儿的人们平等、自由、富足、快乐,只要走进这个理想的乐园,就会幸福一生。可是这个乐园不在任何地方。

    还有一些人,急于求成,总想一开始就看见成果:做生意想马上发财,打工想马上受到老板重用,当公务员想马上升官……这是一种可怕的暴发户的心理。事实上,多数工作需要人的耐心。你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稳稳当当地获得工作成果,否则,便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甘心放弃,但又没力量前进。

    所以,一旦立定人生目标,就要点滴积累成功资源,就像烧开水一样,让你的能量一点点升温。而且,当你向目标出发后,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对你的智慧、意志和毅力进行各种挑战和考验。这时,你能够成功达成目标的唯一选择是: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没有任何借口。这样,你就能到达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淡淡的感悟: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恨不得马上成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库金先生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

    从最低处看风景

    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或时运不济而成,或心态问题而成,前者谓之时运不佳,后者可谓之自寻烦恼,但不管什么都需要坚强的意志。

    逆境能磨炼人的意志,顺境却往往会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所以,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怨天尤人,因为总有一天会发现正是逆境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身处顺境的时候,我们反而应该经常激励自己积极上进,以免过于放松懈怠。

    一座寺院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担水、洒水、扫地。做过早课后,他还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他还要诵读经书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都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小和尚终于有所领悟。

    其实,人生就是从小流到大水的积累,人生就是从涓涓小流到滂沱飞流的奋斗,其间,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自强不息。当我们以坚强的意志高歌向前,毁誉、逆境、失恋、悲剧,都无非是一坑一洼,过去了何尝不是趣事?

    春秋时候,楚庄王想去讨伐越国,有一位名叫杜子的人劝阻他说:“大王要攻打越国,为的是什么?”楚庄王说:“因为越国现在政治混乱,兵力疲弱!”杜子又说:“一个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能够看清楚很远的地方,却始终无法看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国打败,已经丧失了许多的国土,这是国家的兵力疲弱;有人在国内造反,官吏却无法禁止,这是政治混乱。目前,楚国兵弱政乱的情况与越国不相上下,而您还要出兵攻打它,这难道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于是,楚庄王取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所以《老子》说:“能够认清自己,就可以叫做‘聪明”’!而《孙子兵法》中就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是指挥员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解清楚以后,才能够指挥若定,百战百胜。

    由此可见,古时候的人们都很重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只蚊子在打败了百兽之王的狮子以后,却一不留神落入了蜘蛛编织的网中,成为蜘蛛的一顿丰盛“宴席”。诚然,这个故事是想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也就是说,希望人们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道理。

    人的一生好像爬山,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看清自己,提高技能,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个人,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和本领如何,在浩瀚的社会里,无疑是渺小的。要想平平安安地生活,就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越轨、不越规、不越位。看清自己,就是要查找自己的不足,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立。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面对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诩的地方,然而也少不了一些无奈。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强,但可能在另一方面不如别人。如果肆意轻狂,得到的将是一事无成。

    一个人做事固然要有信心、要自信,但自信并不是狂妄,并不是自高自大。如果对自己估计得过高,期望值太高,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做事情更容易成功,而且还会让自己很坦然、很踏实,当然也就很快乐。

    淡淡的感悟:

    人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但自信也应该要有自知之明,要建立在对自己准确、客观、冷静认识的基础之上。自信与自知,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从人生的发展上,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但在做某项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谨慎,不要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

    留下思考的时间

    顽强坚韧的个性、必备的知识与才能,以及正确巧妙的思考技巧,对事有所成而言,无异于机器内部的硬件。大多数人并不缺乏知识与才能,但却没有一个正确巧妙的思考技巧。

    在禅宗里也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法师为弟子们讲解经文时,有个小沙弥就是听不明白,想不通,参不透。法师就告诉他要开动脑筋。小沙弥就问法师,怎么开动脑筋呢?法师就说,多思考呀。小沙弥更加困惑地说,怎么思考呢?

    于是,法师就与小沙弥约好时间,单独为他沟通,为他释疑解惑。法师首先递给小沙弥两个同样大小的栗子,问他这两个栗子有什么区别。小沙弥说,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法师说何以见得呢?小沙弥说,凉的肯定是生的,热的肯定是熟的。法师说那可不一定,凉的也许是熟的,煮熟以后又放凉了;而热的可能是生的,只是在热水里稍微烫了烫。小沙弥又说,两个栗子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凉的。法师说,这回说对了,但你怎么知道的?小沙弥说,可以感觉呀。法师就说,你是怎么感觉的?小沙弥说,用手感的,用心觉的。法师说,太笼统了,越听越糊涂。小沙弥就说,这有什么糊涂的,就像你说的思考一样,心觉就是思,手感就是考。他怕法师不明白,又解释说,思就是用心、动脑筋,考就是用手去触摸或用眼去观察、去考察。

    法师终于舒心地笑了,对小沙弥说:“多谢你的指教和点化!”

    小沙弥也回过味来,惊喜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

    做什么事都要学会思考,会思考的人才能抢占先机。思考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许多人在庸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忽略、忘记了,甚至是荒废了思考,从而被世界、被现实社会关在了门外。

    “你的头脑就是你最有用的资产。”成功者从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思考,千方百计来对方法和措施予以创造性的改进。学会思考吧,每一天1440分钟,哪怕你用1%的时间来思考、研究、规划,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

    懂得思考,懂得体悟,才是真正的参悟禅机。禅机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不单单是让人放下一些芜杂意念,更多的是提供给人们一种冷静思考的方法。禅是一种几千年潜心积累的智慧,每一偈语都透着生命的玄机。

    不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任何轻视别人善意建议的行为,都永远是一种失败的表现,“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不朽名言。这两条警句也应该让人深刻领悟,处理事情要多方面看问题。

    三思而行更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那么三思而行,思考些什么东西呢?思考的是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问题发生后,就需要知道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导致问题的诱因是什么。只有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找到后,才能考虑解决的方法。

    之所以要三思,是因为问题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分析归纳或者调查研究,才能理出头绪。而且也有被人制造假象,提供虚假线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误人歧途的危险。所以,思维必须要精细缜密。思考一遍还不够,还需要检查一遍,然后在行动之前还要复查一遍,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三思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要再考虑,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谋就是计划、方略,是解决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只有行动方针确定了,才能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方针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那种本能冲动想到的。谋略思考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方案。本能冲动型的人总是只想到一种行动,只考虑解决面上的问题,对后续行动和影响却不考虑。仔细考虑对策后,就有可能既把问题解决,又避免了出现副作用。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谋定而后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会不耐烦地催促赶快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时间紧急,再不采取行动就来不急了,其实,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错。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路子没走对,反而会耽误时间。所以,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来耽误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时候由于刀口锋利,效率高,反而节省了工夫。也像出门开车,事先把地图看好了,顺着标志一路开去,就可以不绕弯路,节省时间。如果慌忙上路,看起来节省了看地图的时间,但是一旦走错了路,可能就会浪费比看地图长很多倍的时间。

    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肯定有最便当、最短路程的捷径。我们不可能一条条地找,然后才发现最短的路。如果事先花时间研究,问清路线,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时间,这样一出发就能登上最佳的路线。解决问题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解决方案,但是肯定有的方案是不好的,有的方案可以省时省事,其中肯定有一个最佳方案。而谋定就是要找到最佳方案。

    淡淡的感悟:

    凡是冲动型的人或者头脑简单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莽撞行事,不要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或者人生的懊悔。时刻记住王蒙的话:“在任何处境下保持从容理性的风度。心存制约,遇事三思,留有余地。”让自己成为有勇有谋的人。人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

    人生是需要等待的

    有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某个秋日的黄昏,一阵嘤嘤的哭声传来,顺着声音寻去,昏暗的墙角处坐着一个女孩,捂着脸在低声哭泣,旁边蹲着一个男孩,轻轻用手摸着女孩的头,默默无语。不知这女孩为什么如此伤心地哭泣,也许是惨遭朋友背叛?也许是亲人出了什么事?也许是家里遭遇变故?像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四季变化,人生也变化无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些人生的酸甜苦辣,任凭我们如何逃避都不能脱身,而且躲避不是办法,最终还需面对,现实是改变不了的,就如四季变化一般,是人力所不可为的。人生道路上,不喜欢的、喜欢的,都要接受,都要去面对。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呢?

    最重要的是要练就一种刀枪不入的淡定心。心灵的淡定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它让你在高朋满座时不会失常,曲终人散时不会心灰意冷。迎接生活的美酒鲜花,我坦然;面对生活的刀光剑影,我洒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心灵的平和总被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搅得痛苦、烦躁、失落、惆怅……幸福就这样被腐蚀着、剥夺着、吞噬着,身心负重累累,备受折磨。那些悲欢离合,使我们忐忑不安、郁郁寡欢、懊恼神伤、百无聊赖。想安静一下却总是心猿意马;想工作却总是精神委靡;想出去走走,却毫无兴致;想找人聊聊,又不知从何谈起……深陷这类情绪的“沼泽地”而无法自拔,使我们变得惶惶而不可终日。

    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人都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我们还有什么看不开的?想想看,人生一世昙花现,都在虚无缥缈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哪一个没品尝过悲欢离合的滋味?为功名处心积虑,为利禄你夺我争,为情感操心烦神,整日伤筋动骨,无平静之时。遭遇逆境,仰天长叹:备受打击,委靡不振。这又何必呢?殊不知,花开花落年年有,而人生无法再轮回。

    人生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旅途,赤裸裸来,又赤裸裸而去。总以为人生幸福来日方长,君不见朝如青丝暮成雪,是非成败转头空。生命宛如蜡烛,用一时少一时,既然人生苦短,何不平和对待?面对那些悲欢离合,要顺其自然,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纵然曾经“高朋满座”,现在“曲终人散”,那又如何?只要你有海的胸襟,花儿必会为你开放,鸟儿必会为你歌唱,你将满眼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不亦乐乎!

    宋代词人蒋捷在《听雨》一词中是这样描述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发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这首词娓娓道来的,是“三次听雨”,概括了人一生的境遇:年少的蓬勃和激情,壮年的压抑与奔波,晚年的凄苦与无奈……其问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不要急着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待。即便你向空谷喊话,也要等一会儿,才会听见绵长的回音。也就是说,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这才有滋味,这才会等到滋味。譬如,一朵花的开放,一树翠绿的长成,生活的美好,是在等待中一点一点接近我们的。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不要苛求生活为你变成急脾气,请让它在慢条斯理中,为你孕育美好。

    想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你需要等待;想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你需要等待。很多美好的事物,是在一点一点的等待中出现的。人生的旅程中,风风雨雨,但无论如何,你要学会忍耐和等待。太急于知道结果的人,往往将事情弄巧成拙。只有那些善于等待的人,才能拥有生活的美好。

    岁月是一棵枝柯纵横的巨树,而生命是其中飞进飞出的雀子。如果哪一天,你遭遇了人生的冷风冻雨,你的心已经不堪承受,那么,也请你等一等,要知道,这棵巨树正在生活的背风处为你营造一个春天的气象,并一点一点地靠近你。只要你努力了。

    是的,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淡淡的感悟:

    当我们面对无奈的“散场”时,唯有淡定,才能走远路,不怕万水千山;唯有淡定,才能干大事,敢于倒海翻江,扭转乾坤;唯有淡定,才能临危不乱,举棋若定,化险为夷;唯有淡定,才能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把握时光,活在当下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祖面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祖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祖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活在当下。

    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身上的生活压力,还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得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备感轻松。

    如何把过去、未来抛开呢?方法有四个:

    第一,对自己的现在感到满意

    有人会想:我的最大烦恼就是对现在不满意——不是一般的不满意,而是非常非常不满意。除非给我一百万,除非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除非女朋友跟我言归于好……否则我没有办法对现在满意。

    这些想法似乎有道理,可惜过于偏执:一定要在此时此刻得到某种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想马上得到一百万,除非去打劫;想马上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除非是做梦;想马上……总之,我们要抛弃一定实现某个想法的念头,以平常心看待眼前的一切。不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境况,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造成的真实结果,这就是说,是我们应该得到的结果。

    既然是应该得到的,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好比花一元钱买到了价值一元钱的东西,公平得很。如果因为花一元钱没有买到一百元钱的东西而懊恼,那是贪心在作怪。如果以为花了一元钱只买到一角钱的东西,那是高估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也是自找烦恼。

    比方说,那个人为什么发财?他受过的苦,他受过的累,他受过的惊吓,他受过的羞辱,讲出来都让人直吐舌头。他花了一百元钱,买到一百元钱的东西,不是很合理吗?如果你希望像他一样富有,可以从现在开始像他一样付出。不过在付出之前,应该对眼前的结果感到满意。就好比跑到商店里,在没有付款之前,要对没有买到东西感到满意一样。

    第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有一则寓言故事:地狱的人口锐减,阎罗王着急了,赶紧召集群鬼,商讨诱人下地狱的办法。

    群鬼各抒己见。

    牛头说:“我去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根本没有天堂!’”

    阎王考虑了一会儿,摇摇头。他认为,即使没有天堂,很多人还是不会丢弃良心。

    马面说:“我去告诉人类:‘为所欲为吧!根本没有地狱!’”

    阎王还是摇头。即使没有地狱,很多人还是不会为所欲为。

    这时,一个小鬼提议说:“我去对人类说:‘还有明天!’”

    阎王大声叫好,当即决定采纳小鬼的妙法。

    这个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导致一个人堕落的根源可能不是良心沦丧和为所欲为,而是拖延的恶习。而这一恶习会使自己的境况变得越来越糟,在绝望的情况下,极可能自暴自弃而丢掉良心、道德。

    所以,要想抓住幸福,就要好好把握当下。今天该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眼前该做的事不要拖到后面。这样,你就能从容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三,好好享受生活给你的一切有人可能会说:我要什么没有什么,拿什么享受?

    其实,只要你会享受,永远不乏可以享受的东西。现在是一个物质相对比较丰富的时代,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一般都能满足。即使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也可以“安步当车,晚食当肉”。即使没什么可玩的,提个迷藏,爬个树,也是娱乐,怎么会缺少享受的东西呢?

    总之,快乐就在身边,根本不必去费心寻找,关键要有一颗平静快乐的心。

    有人曾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吗?”

    禅师回答说:“用功。”

    “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继续问:“所有人都是如此吃饭睡觉,与和尚用功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禅师回答:“不同。”

    “有什么不同?”

    禅师回答:“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百种索取;睡觉时不肯好好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慧海禅师可谓一言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真的没有条件享受快乐,而是自找烦恼。不是没有饭吃,而是杂念纷呈,吃得没滋没味。不是没有睡觉时间,而是心神不宁,睡不着觉。如果把杂念抛开,该吃饭时好好吃,该睡觉时好好睡,不是能享受到吃饭睡觉之乐吗?

    第四,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

    有人会想:我很讨厌眼前这件事情,如何能安心做好?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将来有更好的事情等自己去做,做眼前的事,只是过渡,只是无奈,所以越干越没意思,越干越心烦。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眼前的事才是真实的,在未来的事情没有到来之前,眼前的事情是自己唯一应该做好的。而且,未来的事情往往以眼前的事情为基础、为条件,只有安心把眼前的事干好,自己希望的好事才会到来。

    淡淡的感悟: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让人珍视的价值,自然会受到珍视。

    写好一个“我”字

    无论写字还是做人,唯独一个“我”字,最难把握、最难出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认清了自我,就能看清世界,也就找到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形成健朗的个性,需要恒心,更需要慧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和尚很想跟老和尚学习书法,老和尚让他从“我”字开始练习,并给小和尚提供了几个前辈和名家们的“我”字帖。

    小和尚开始耐心地观摩并练习了一个上午,挑拣了其中一个比较满意的“我”字,拿去让老和尚指点。老和尚乜斜了一眼说:太潦草了,接着练。

    小和尚接着练了一个星期,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练了多少个“我”字了。看着满屋的“我”字,便又挑拣了几个自己满意的,拿去让师父看。老和尚随手翻了翻那几个字,一边背过身去一边轻声说:太漂浮了,接着练吧。

    小和尚沉住气,接着练了半年,基本上能把前辈和名家们的几个“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了。便又拿去,请教师父。老和尚静静地看了一阵那几个字,拍拍小和尚的肩膀说:有长进,有出息,不过,还得接着练,因为你还没掌握“我”字的要领。

    得到承认和鼓励之后,小和尚终于静下心来,揣摩着师父的开导,一遍遍、一天天地练下去。半年之后,小和尚又来找师父了。这次他只拿来唯一的一个“我”字,不过,这个“我”字再不是泛写和临摹了,每个笔画都是异样的一种新写法。很显然,小和尚熟能生巧地练就、独创了一种书法新体。

    老和尚终于满意地笑了,他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你终于写出自己的“我”、找到“自我”了。

    故事说明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无论写的字是潦草、漂浮、泛写、临摹,都写不出真我,只有静心精心的修炼才能慢慢地找到真我。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做人和练字一样,一开始我们只会“临摹”,只会跟别人学。有很多人在跟别人学的过程中,渐渐忘记了自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了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只有少数人在“临摹”别人以后能脱颖而出,超越先辈,成为真正的自己。

    古代圣人就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谋而不忠乎?为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天要三次反省自己,省悟自己在做事做人时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都学习好了。

    这里的寓意其实与老方丈呼唤自己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提醒我们,无论我们要怎么生活,都要时刻唤回自己,而唤回自己就是经常提醒自己、反思自己,一天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周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月下来的收获是什么,一年下来的收获又是什么。在这种及时的呼唤与提醒中,我们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世界所迷惑,才不会被舒坦安逸的生活所收服,唯有在不断的提醒和呼唤中,把自己唤回到最初的热情与激情中,对生活对工作才能永远充满热情和动力。

    淡淡的感悟:

    当我们每次说“生活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下表达方式:“生活难免会有不公平,淡定就好了。”这样可以让你改变颓废、沮丧的情绪。

    找到落脚的地方

    寺院住持定一方丈不摆资格不讲身份,经常和小和尚们一起四处奔波,念斋化缘。有一天,一个新来不久的小和尚,不解地问定一法师:“师父劳苦功高,又年迈体弱,为什么还要与我们同甘共苦,一样劳作呢?”

    “因为我有一个夙愿还没实现,”定一法师微笑着说,“从我当上方丈的那一天起,我就立志,在有生之年,把咱们的寺院扩大一倍的规模。现在这一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我哪能懈怠半分呢!”

    两年之后,寺院的规模真的扩大了一倍。定一法师也更加苍老了,已近垂暮之年。可是,他每天坚持青灯长卷,深夜不眠,忙着翻译一部舶来的经文。有几个徒弟看不下去了,担心方丈的身体,一同向老法师请愿,请求他保重贵体,注意休息。感动欣慰之余,定一法师语气凝重地对徒儿们说:“我尚有一个心愿未了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这部经文详尽翻译、复印发行,以荫泽后人,弘扬我法。生命有限,心愿无限啊!”徒弟们昕后,对师父的关切里又平添几分钦佩。

    不知挺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定一法师的译著终于完成了,刊行面世的那天。老法师在自己的禅房里含笑圆寂。

    其实,人生就应该这样。无论你是谁,身在何处,有什么样的信念、追求和期望,都应该像老方丈那样,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的梦想找到落脚的地方。

    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活着没有目标是可怕的。一个人没有理想,犹如鸟儿失去了翅膀,他将永远无法在高空中飞翔。没有人不愿驰骋于天地之间,所以我们要有理想。

    没有目标,任何方向都是错误的。许多人埋头苦干,却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不仅需要埋头苦干,在苦干前必须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后,再去一步一步向这个方向前进,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因此,无论做什么,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先选择好方向,确定明确的目标,因为选择好方向和目标是成功的前提。

    在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他们往往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正确的指导方向和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成功者在做事之前都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清晰的方向,而失败者则终日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正如美国潜能大师柏恩·崔希所言:“成功等于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这句话的注解。”目标对于成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成功的定义就是达成预期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做事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就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换言之,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向。

    成功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坚定而远大的人生目标。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而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而且又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目标;福烈兹专心于生产利润低微的小酵母饼,结果这种酵母饼行销全球。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又哪来的前进动力呢?又凭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去取得成功呢?

    慧远禅师年轻的时候喜欢四处云游,广泛接触社会和众生,从而对参禅带来帮助。

    云游途中,他与一位嗜烟的人同走了一段山路。在河边休息时,那人给了禅师一袋烟,禅师很高兴地接受了那人的馈赠。由于他们彼此谈话十分投机,分别时,那人又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两人分开之后,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十分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一长,定会恶习难改,最好还是趁早戒掉。于是便将烟管与烟草全扔了。

    过了几年,他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地冷天寒,于是写信给他的老师索要一些寒衣,并托人将信寄到老师那里。但是,信寄出去已经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融化,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也没有任何的音信。于是,慧远禅师用《易经》为自己占卜了一卦,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

    他心想:“《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接触《易经》之术。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又迷上了书法,每日钻研,自然有所成就,甚至有几个书法家对他的书法大加赞叹。他转念又想:“自己偏离正道了,如此一来,难以成为禅师。”从此,他一心放在参悟佛禅上,苦心钻研,最终成了一位德行高深的禅师。

    生活不需要过多的欲求,否则它们会牵扯你过多的精力。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执意于财富和成功的追求,事实上财富和成功并不可能让你的幸福永驻。心理学家对20多个平时心里抑郁却中过彩票大奖的人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当中奖事件过去后,他们很快就不会因此而感到幸福。由此看来,财富、成功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种种欲求和执著也并不是生活幸福的来源。

    禅宗认为,做人当然要有追求,但不能因为过多的欲求,在不同的环境中迷失自我。当你知道你所接触的东西,不是你所要真正追求的东西时,就要果断地舍弃,即便它是那样的美好,让你如痴如醉。

    淡淡的感悟:

    没有理想就没有信念,信念是理想的派生物。把人生比作大海,信念就犹如舵手手中的罗盘,使人们在暴风雨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世上最重要的不是人身在何处,而是应该朝什么方向走。而追求无疑更是重要的,但是还要注意追求的方式和手段。当今社会是法治的,追求理想不可以超越法律的界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们不能让追求的过程变成罪恶的道路。

    活在当下

    赵州从谂禅师住持观音院时,经常有各地的学僧来参学。有一次,一个新学僧来到观音院,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学生初人丛林,请老师指点。”

    赵州问:“吃粥了吗?”

    学僧答道:“吃过了。”

    赵州说:“洗钵盂去!”这位学僧因此开悟。

    还有一位学僧来问:“弟子初入丛林,请老师慈悲开示!”

    赵州问:“你来多久了?”

    学僧答道:“今天刚到!”

    “吃过茶没有?”

    “吃过了!”

    “到客堂报到去!”

    一位学僧在观音院参学了十多年,一直未能开悟,难免心灰意冷。他对赵州禅师说:“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今日想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从你来到这里,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么能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凝神思索他话中的深意。赵州提醒道:“会就会了,假如用心分别,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问道:“如何保住呢?”赵州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赵州禅师的寓意极其之深,用心极其良苦,日常的行走坐卧,待人接物,无不是禅,《金刚经》“着衣持钵乞食”,无不是禅,只看学人是否用心罢了。所谓祖师的开示讲说,并不是只限于“原经原解”,以佛经中的言说教人,运用空洞的大道理,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使学人不能十分明了,更容易产生对经教言说的曲解。

    佛陀住世也以日常行为与譬喻为施教手段,禅师中广用“吃茶去”、“饥来食,困来眠”为开示手段,这就说明了“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修学佛法,最当断的就是凡夫心,即贪嗔痴疑慢诸心,断尽我执,佛法只是运用手段,修学佛法,不仅仅将精力用于经论的研究解释上,还要辅以修行,通过日常的修行规范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人格。

    好一个“但尽凡心,别无圣解”,除了平常心之外,对佛法哪有更高妙、精深、神奇、圣明的解释呢?“佛只是无事的凡人”,不过比凡人少了贪欲、少了妄念、少了愚执而已,因而也少了烦恼、少了痛苦、少了忧虑。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任何一个凡人,只需不断把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减去、减去、减去,减到无可减,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但是,简单吗?

    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所以他就在人们的身边。只要有一份透明的心、透彻的心境,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安顿好自己的身心,那么你就是佛,就会快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心平则是福气,幸福就是一颗平常心。我们的快乐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放下就是快乐,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是现在。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禅就在心里。只要内心有禅,即使外界喧闹吵嚷,仍然可以保持内心世界的平静安宁。不必抱怨外界的嘈杂和缤纷,加强自身修养才是关键。

    我们的内心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世界,它的空间无限大,我们往往穷其一生也不能探究出个一二。倘若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就会正确认识自我。

    人生如果无所欲求,那我们一定会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奢欲,总是得不到满足,内心永远不会得到片刻平静。

    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只有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贫者,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人生的价值莫不在于奉献。只有具有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敢于对人生的苦难提出挑战。

    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

    淡淡的感悟:

    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自己不妨多寻找一些乐趣,从而让身心放轻松。

    机会就在你身边

    在人的一生中,果断坚定,把握机会,就可能品尝成功的快乐;犹犹豫豫,思前廊后,就有可能错过很多机会,甚至留下永远的遗憾。

    机会只偏爱有所准备的人。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不少的机会。有的人抓住了,便成功了;有的人毫无准备,机会便悄然从他的手心溜走了。只要你把握了每次机会,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只要你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其实机会就在你身边,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握好。

    有个人在一天晚上碰到一个神仙,这个神仙告诉他说,有大事要发生在他身上了,他会有机会得到很大的一笔财富,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并且会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奇异的承诺,可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他穷困地度过了他的一生,最后孤独地老死了。

    当他死后,他又看见了那个神仙,他对神仙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漂亮的妻子,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

    神仙回答他:“我没说过那种话。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让这些机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他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神仙回答道:“你记得你曾经有一次想到一个好点子,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对吗?”这个人点点头。

    神仙继续说:“因为你没有去行动,这个点子几年以后被另外一个人想到了,那个人一点也不害怕地去做了,他后来变成了全国最有钱的人。还有,你应该还记得,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城里大半的房子都毁了,好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有机会去帮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怕小偷会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到你家里去打劫偷东西,你以这作为借口,故意忽视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房子。”这个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神仙说:“那是你去拯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而那个机会可以使你在城里得到多大的尊重和荣耀啊!”

    “还有,”神仙继续说,“你记不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她吸引,你从来不曾这么喜欢过一个女人,之后也没有再碰到过像她这么好的女人。可是你想她不可能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会答应跟你结婚,你因为害怕被拒绝,就让她从你身旁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这次他流下了眼泪。

    神仙说:“我的朋友啊,就是她!她本来该是你的妻子,你们会有好几个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机会利用得越多,创造的新机会也就越多。

    成功和失败,也许只有一线之隔。不经意中,我们可能跨过界线,也可能站在界线上,自己却浑然不知。多少人抱憾终生,是因为他们就差一点努力,就差一点耐心,就要取得成功的节骨眼儿上,最紧要的关头上,他们却无可奈何地放弃了。

    淡淡的感悟:

    只要我们能喘气,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位置以及工作。即使没有位置,我们也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占据自己的位置。生活中有强者,也有弱者。他们的区别在于,弱者等待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所以,不要等待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平凡的机会,就有可能不平凡。

    可以失败,但不可丧志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绳结不仅仅存在于我们身边,也可能在我们的心中。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说:“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没想到你一口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年轻人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子牵住;一匹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还是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了吗?某一阶段情绪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种心灵的绳索?这则故事是不是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什么启示呢?

    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

    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偏狭都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绳结不仅仅存在于我们身边,也可能在我们的心中。

    有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出门,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经过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禅师。他说:“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了大吃一惊。

    老禅师问道:“什么事让你这样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年轻人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了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场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就是脱不开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没想到你一口就说中了。”

    老禅师微笑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解脱,一理通百事啊。”

    年轻人大悟。

    一只风筝,再怎么飞,也飞不上万里高空,是因为被绳子牵住;一匹马再怎么烈,也被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为被绳牵住。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失去了天空;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失去了草地;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失去了自由;还是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失去了驰骋。

    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了吗?某一阶段情绪不太好,是不是自己也存在某种心灵的绳索?这则故事是不是也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什么启示呢?

    其实,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随缘吧。不要过分强求什么,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么,世间万事转头空,名利到头一场梦。想通了,想透了,人也就透明了,心也就豁然了。

    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和偏狭都是绳,还有一些过分的强求也是绳。一个人,只有摆脱这些心的绳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体会到做人的乐趣。

    “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里的这句话传承这么久,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它来做自己的座右铭。鱼在水中游而忘却自身处在水中,故能自由自在地悠游;鸟乘风飞翔却不知自己身在风中,故能自由自在地翱翔。人生活在世间,却被世间的物欲所牵累诱惑,因而感受诱惑。如果能体悟到鱼和鸟的道理,超脱外物的诱惑,就能享受天地自然的机遇了。

    有修养的人,必须摒弃外在的干扰,来专心修身;必须勤俭节约,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对名利淡泊,就没法确定自己的志向;不摒弃外在的干扰,就无法进步。所以,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法增加自己的才能;志向缺乏,就无法学有所成;懒惰,就会精神懈怠;过分地急躁,就没法修身养性。

    人应该有高尚远大的抱负,对前代的贤人充满仰慕之情;要摒弃邪恶的欲望和一切荣誉;要将好学上进、渴望成才的理想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而且不要隐藏它们,要让人能感觉得到。意志要坚强,意气要高昂,否则便会一事无成、默默无闻,永远不能出类拔萃,只能处于平凡的地位,甚至居于社会的最下层。要不耻下问,广泛向别人求教,不要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要嫉恨或疑惑,受到一时的挫折,也不要放弃高雅的情趣。那么,要达到目的,就没有什么困难。

    人总是看不开才惹来许多情绪上的因扰和思考上障碍。自信心差的人,总要高估困难的程度;不自在的人,总是觉得别人正在交头接耳地议论自己。这样的人,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作主,在做人做事上也不能有所承担。现代人在外表上大家都说那就是自由,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挣扎着,因为他们已被物欲完全地套牢,失去自由。

    淡淡的感悟:

    生活之中,不可能没有错,不可能没有挫折,更不可能没有失败。错可以改,但不必自责;挫折可以挽回,但不可以丧志;失败可以获得成功的经验,但不可以灰心。不自由的性情,使一个人变得不知所措,信心尽失,自由之心荡然不存。

    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

    有个寺院接纳了一个年方十六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非常灵活,给人一种脚勤嘴快的感觉。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

    寺院的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苦口婆心、因势利导地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致命弱点——心浮气蹂、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和遏制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教案——这一天,法师把一盆合苞待放的夜来香送给这个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态状况。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主动找上门来,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就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没、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小沙弥愣怔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羞愧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慧能大师有这样一番著名的见解:“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是功,平等无区别地看待一切是德。思想时时刻刻不为尘世间的事物和现象所束缚,自我的本性无时无刻不发挥真实灵妙的作用,这就叫功德。内心谦逊是功,对外以礼待人是德。从自我的本性上创造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功,自心本体不起尘俗妄念邪想是德。不离开自我的本性是功,不受尘俗的污染是德。如果要寻找功德的本性,只要根据这个原则来修行,就是真正的功德。”

    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浮躁、愤怒左右我们的情绪。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我发现,凡是一个情绪比较浮躁的人,都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成功人士之中,基本上都比较理智。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其他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人都是痴愚的,被欲望拴住了,就像一头牛被长绳拴住了鼻子,挣不脱也不想挣脱。除非到了梦醒那天,才会有所觉悟。

    什么是非分之得呢?除了违法乱纪的那些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属非分:不是凭劳动得来的财物,不能胜任的官职,不是两心相悦的爱情、友情,诸如此类。

    希求非分之得的人,就像做梦一样,终有梦醒的一天。不求非分之得,你就能清醒地活着,活得坦坦荡荡,活得光明磊落,活得无怨无悔,活得怡然自乐。

    清代著名廉吏叶存仁,为官三十余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他离任的时候,他的部下执意要送行话别。但是送行的船迟迟未来。叶存仁很纳闷。到了明月高挂的时候,终于来了一叶小舟。原来,他的部下故意来迟,等到夜里,临别赠礼,以避人耳目。叶存仁心中有感,当即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然后,他谢绝所有馈赠,飘然而去。

    “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何等清醒啊!其实,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是好是坏,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那些有智慧的人,他们最让人敬服的也许不是他们的功业,而是他们清醒的自律。

    元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许衡就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有一天,他和几位朋友冒着酷暑赶路。到了正午时分,他们又渴又饿又累。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搬的搬,逃的逃,方圆百里之内,十室九空,想遇上一个活人也不容易,上哪儿去找吃找喝呢?

    正走着,他们看见前面有一个小村庄。可是,找遍了所有人家,却一个人也没有。他们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从村子里走出去。

    忽然,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果实累累,压满了枝头。许衡的同伴们大喜过望,争先恐后地爬到梨树上摘梨子吃。只有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对这些又解渴又充饥的梨子视若无睹。

    同伴们诧异地问:“你等什么呀?快上来吃梨子吧!”

    许衡淡淡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吃。”

    同伴说:“别这么死心眼了,乱世的梨子,早就没有主人了。你是在吃老天爷的赏赐,还客气什么?”

    许衡正色道:“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

    最终,许衡没有吃这些梨子。

    一个如此自律的人,做什么事也不会差。后来,他成为一代宗师,而他的那些朋友,早就被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姓名。

    但丁曾说: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歌德也说: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

    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成就自己;放纵自己,就会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不得自由。莫说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走向可悲的境地。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算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人获得无悔人生必备的素质。

    淡淡的感悟:

    “事临头,三思为妙,一忍最高。”你应当提高自己控制浮躁情绪的能力,时时提醒自己,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喜怒无常。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容易接受别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随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有人问佛祖的门人大慧海:“和尚你修道不需用功吗?”

    慧海说:“当然用功。”

    那人问:“怎么用功呢?”

    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那人又问:“一切人都是这样的,和尚你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慧海答道:“当然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挑拣;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禅师们都有一颗不忧也不惧、无求也无悔的平常心,因为不染尘事,清澈如一滴朝露。心清则神凝,他自然地专注于当下的一切。当他吃饭的时候,吃饭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当他睡觉的时候,睡觉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当他看到一朵花,那么这朵花就是整个的极乐世界。禅心深妙喜乐,都源于这倾心于一点之中,禅师的用功,就在于这吃饭则吃饭,睡觉则睡觉的平常事里。平常吗?假如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人生中的忧愁烦恼,还有多少能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呢?大概都要随着吃饭睡觉烟消云散了吧!所以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候”,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著压迫着。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这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最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我们却不懂得过。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有风平浪静的安逸,也有惊涛骇浪骤起,更有狂风暴雨的洗礼。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许多事情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预料,也不能强求,所以我们要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淡泊宁静的生活。

    淡泊,才可以清心。何为“淡泊”?诸葛亮《诫子篇》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即为安静;泊,即为恬静。淡泊,说的通俗一些,意为心态平和,也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淡泊也并非心如止水。淡泊,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品格,在生活的平淡中,淡然地看待一切。不争名利得失,煞费苦心地去算计别人,也不因欲望的膨胀而利令智昏;不争宠于阿谀奉承之中,不心存嫉妒,也不致被困难所压倒,让平静的心中有一股自然的荡气与豪气;顺不惊,逆不悲,泰然若之,在喧嚣的世界中,给自己找到一份心的超然。淡泊的人生,便是快乐的人生。

    淡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人人所求,却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留一份淡泊给自己,从此不会迷失自己。有了淡漠之心,天天都是好日子。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要知道,持有好的心情,就不会争吵。小的争吵会引起诉讼,大的争吵则会引起战争。

    人在世上难免世事纷争,平添无限烦恼。劳身费神只苦了自己。其实,人在世不可能没有烦恼,从出生就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这样或那样的无奈与困扰,压的人是喘不过气来,累的是心力交瘁。民也如此,为官者、想做大官者更甚。那岂不是做人太痛苦了?然也,也不尽如此。这要看你怎样去面对。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深远胸怀,也不完全都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远大抱负。我们何不摒弃攀比之心选择一种自足自乐,自我安逸的方式来生活呢?又何妨效仿于古贤智者清风之为呢!

    晋之“竹林七贤”远离仕途尘嚣,隐于山野,聚于竹林,鼓瑟弄琴,谈笑古今自有一番风情。却也搏得流芳千古。“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何不是仕途失意后看破世事心寄山野的写照。虽有些许的落寞,却也流露出半生安逸于田园恬静生活的逍遥。

    人生的情致,来自淡泊;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扫弃焚香可见清福,养花种竹必自安乐;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得点闲眠真可乐,吃些淡味自无忧;淡饭尽堪充一饱,锦衣那得几千年;守本分而安岁月,凭天性以度春秋;淡泊之人,岂是雅人,更是高人。

    能自得时则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不求则无需,无欲才不贪;这位老师的清高尽在其中。不忮不求,无怨无悔,莫过就是赋性的淡泊了。

    淡泊是理性的成熟,也是最具体的满足;它是积极的乐天知命,而非消极的听天由命;它是人世的适情致性,而非出世的斩情灭性;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淡泊,才是对人性的透彻了解,才是对世情的深刻领悟。

    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仕途虽显赫,当思林下之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事虽纷华,当思泉下之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是的,宝贵花间露,我们何事不能看透;荣华草上霜,我们凡事何不看开?

    要想自己生活得快乐,要使别人对自己充满好感,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就应该凡事看开一点。凡事看开一点,用豁达的心胸看待事物,才能走出自我设限的框框,心情自然就会开朗。其实,很多生气的根源都是起因于自己的想法,假如我们不把它放在心上,就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泰戈尔说:“当人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便怕了他。”微笑可以化解一切争端,能够消除冲突,它能平息我们的怒火,有效缓解心中的闷气。

    淡淡的感悟:

    头脑简单点,人也会开心,不要将事情想得太复杂,也不要太去猜测他人的心境,简简单单,用自己的一颗真心待人,他人也会感知到你的真诚。对一个最简单的人,他们也会有简单的态度,也会感到轻松愉快,也不会有什么心计。而面对一个心机深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很辛苦,而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误的人,还是自己。

    回归自然的一颗心

    神赞和尚原来在福州大中寺学习,后来外出参访的时候遇见百丈禅师而开悟,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

    他的老师问:“你出去这段时间,取得什么成就没有?”

    神赞说:“没有。还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服侍师父,做些杂役。”

    有一次老师洗澡,神赞给他搓背的时候说:“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够神圣。”见到老师回头看他,神赞又说:“虽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却能够放光!”

    又有一天老师正在看佛经,有一只苍蝇一个劲儿地向纸窗上撞,试图从那里飞出去。神赞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做偈一首:“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他的老师放下手中佛经问道:“你外出参学期间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为什么你访学前后的见解差别如此之大?”

    神赞只好承认:“承蒙百丈和尚指点有所领悟,现在我回来是要报答老师您的恩情。”

    神赞见到老师为书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点明,只好借助苍蝇的困境来指出老师的不足。文字语言都是一时一地的工具,事过境迁再执著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苍蝇一样总是碰壁了。

    宋代名僧思净禅师曾作过一首名为《答或问》的禅偈,告诫人们并非偏执才能解决问题,运用他法亦能将事情办好: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

    偏则不全,执则不灵。不正常的形态大多始于偏见,不协调的意象多半来自偏执。偏执往往让我们的思想执迷其中不能自拔,故而显得越发狭隘,不能产生建树。

    陆亘大夫爱好佛法,有一天他特意向南泉禅师请教问题:“从前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后来这只鹅逐渐长大,瓶子里面装不下了。现在既不能毁了瓶子,又不能伤了鹅,你能不能把鹅弄出来?”

    南泉禅师突然叫他的名字:“陆亘!”陆亘习惯地回应:“在。”南泉禅师淡然道:“鹅已经出来了。”

    这位大夫在和南泉禅师打什么哑谜呢?我们在思想的范围下长大,然而却慢慢发现思虑反而障蔽了自身思维的发扬,这便是陆亘的疑惑。而南泉禅师正是看出了这点,特意在陆亘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称呼他的名字,知道陆亘必定会应然作答。

    此举,自然是南泉禅师点拨陆亘最好的办法。

    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常钻“牛角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偏执。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偏执有很大的正面作用——火药、电灯、蒸汽机……一系列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便是源于偏执。然而,任何人也绝不能忽略偏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一一失败与毁灭。

    《坛经》上说,“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偏执显然是束缚我们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坛经》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那就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如果自己在主观上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著,这就是道的流动畅通。

    《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说:“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

    断际禅师认为:佛道出于天真,本来没有名字。因为世人不理解它,为欲望所迷,所以诸佛出来,说破这件事。又担心世人听不懂,就暂且设立一些概念,以增进理解。所以,不要执著于这些概念,要追寻概念背后的真道。这就是所谓的得到鱼而忘了捕鱼的工具。只要让身心回归自然,就能通达佛道佛心。

    何谓“天真”?意思是说,佛性原本是自身拥有的,不是别人送给你的,不是你从别处找来的,也不是佛祖、菩萨们传授给你的。由于大家的佛性都被欲望尘封,就连自己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佛祖、菩萨们才给你指出来,免得你身在宝山不识宝。只要让身心回归自然,佛性自然会亮得发光。

    如何使身心回归自然呢?有四个要点:

    第一,乐自然。把眼前的一切视为自然之事,不要有太多不满意之事。这样自然身心快乐。

    第二,求自然。前面所说的乐自然,并不是听天由命,什么也不干。人生在世,还是应该有所追求。这也是自然之事。但是,在追求时,要依恰当的方法。方法不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行自然。也就是说,做力所能及的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放弃,也不要勉强。好比走路,该拐弯就拐弯,该绕道就绕道,走不通了,就走另一条道。

    淡淡的感悟: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当你放下那些宏大而美丽的理想,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时,或许局面会瞬间柳暗花明。

    放下执着才能不虚此生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愕然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慧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不能送明月给那个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不过,从禅师的口中说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这口里的明月除了是月亮的实景,指的也是自我清净的本体。自古以来,禅宗大德都用月亮来象征一个人的自性,那是由于月亮光明、平等、遍照、温柔的缘故。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一轮明月,向来就是禅者努力的目标。在禅师的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就如同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一个人不能自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定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宗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明月是可送的吗?这真是有趣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经验里,无形的事物往往不能赠送给别人,例如我们不能对路边的乞者说:“我送给你一点慈悲。”我们只能把钱放在盒子里,因为他只能从钱的多寡来感受慈悲的程度。

    我们不能对心爱的人说:“我送你一百个爱情。”只能送她一百朵玫瑰。她也只能从玫瑰的数量来推算情感的热度,虽然这种推算往往不能画上等号,因为送玫瑰的人或许比送钻戒者的爱要真诚而热烈。同样的,我们对于友谊、正义、幸福、平安、智慧等等无价的东西,也不能用有形的事物做正确的衡量,这也正是人生的困局之一。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如何以有形可见的事物来奥妙地表达所要传递的心灵信息。可悲的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落差”,这种落差常使骨肉至亲反目;患难之交怨愤;恩爱夫妻仳离;有情人终于成为俗汉。

    这些无形又可贵的感情,与禅师的某些特质接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当下即是,动念即乖”,是“云在青天水在瓶”,是“平常心是道”!

    这个世界几乎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以训练人表达无形的东西,于是,训练表达无形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自身,充实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真诚无伪、热切无私的性格,这样,情感就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

    在一个人能真诚流露的时候,连明月也可以送给别人,对方也真的收得到。我们时时保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一轮明月,同时送出许多明月都是可能的,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种相映,能映照出互相的光明。

    因此禅师说:“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是真正人格的馨香。它使小偷感到惭愧,受到映照而走向光明的道路。

    淡淡的感悟: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诩为“执著”。我们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想的美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阴逝去之后,我们才枉自嗟叹于人生的无为与空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